時,您想到給孩子帶來了多少負面影響嗎?
我做過小範圍的調查:90%以上的學生參加過家長在酒桌上的應酬;50%以上的學生知道爸爸媽媽曾給上司、關係戶甚至孩子的老師送過禮;有許多同學在家裡目睹了爸爸媽媽的下屬、關係戶、委託辦事的人送來的禮品。這些在今天的社會里看起來不足為怪,甚至是習以為常的“小事”,其實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我的一個學生,爸爸是某國有銀行負責貸款的,她曾經在一篇作文中寫道:“到我們家來求我爸爸的人絡繹不絕,有時我都煩了。”雖然有時“煩”,但箇中的好處、甜頭,我想我的這位學生已經嚐到了。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個性品質,總能從家長身上找到根源,無論是勤奮、寬容、樂於助人的優良品質,還是懶散、自私、不負責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一個初三男生,學習不努力,經常違反紀律,但最讓老師撓頭的不是他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是做了錯事後不肯承認錯誤,千方百計找藉口推卸責任,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矯情”。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老師們著實領教了這個學生父親的“矯情”比他兒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違反學校紀律在不該踢球的地方踢球打碎了辦公室玻璃,經多方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