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觀點。孩子從出生到走進中學,進入青春期前的這漫長的大約12年時間裡,父母影響和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悲的是許多人為人父、為人母之後,似乎也承擔起了撫養、教育的義務:用進口奶粉,選擇高階幼兒園,陪著孩子學英語、學鋼琴、學書法、學繪畫,直至選擇優質小學、高價中學……但往往事與願違,用一位困惑中的母親的話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能做的我都做了,他怎麼就不能給我爭口氣呢?”殊不知他們的失敗往往就在於沒有很好地完成“第一任老師”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該做的卻沒做或者做得不好。
學校、老師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教育。
家庭、父母給予孩子的首先是影響——因此稱“第一任教師”。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這裡麵包含了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注意到這樣一種生理現象:孩子在遺傳父母親的一些特點(尤其是缺陷)時,往往會更加突現該特點。我從我的眾多學生身上取得了不少的例證:媽媽大眼睛,女兒的眼睛更大,更漂亮;父親的臉偏長,兒子的臉更長;父母有一人嘴有點兒前凸,孩子凸得更厲害……我不懂遺傳學,不知我的這種感覺有沒有依據或者普遍性,但是父母在性格、品質乃至行為習慣上對孩子的遺傳或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王海洋,我高中帶了三年的學生,現在北京大學讀大三。他是北京市“希望之星”十佳中學生,高中期間入黨,曾代表北京市高中生出訪日本,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孩子,家長說起來總會歸功於我對他的教育與培養,其實不然,我認為王海洋健康成長的最大功臣是他的爸爸媽媽。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他軍人父親的剛毅、正直,醫生母親的理智、細膩。這裡面有遺傳因素,更有父母親的影響和教育。王海洋在接受《今日父母》雜誌記者採訪時說過:“如果把我比作父母種植的樹,那麼從一開始他們就是善加引導而不是粗暴修剪的,這使我獲得了寶貴的個性。”王海洋的幸運就在於“第一任老師”的言傳身教幫助他奠定了成長的堅實基礎。下面附上王海洋自己寫的一篇“家庭教育感悟”——《我的父母是園丁》,家長們可能會從中悟出點什麼。
我的父母是園丁
——家庭教育感悟
北京大學 王海洋
借用一個很普通的比喻,人們常常把子女的培養比作培育一棵樹,父母就是園丁。那麼,我就是父母共同培育的一棵樹,從我的母親那裡,我學到了理解、寬容和關懷他人;從父親那裡,我學到了剛毅、靈活和堅持不懈。
我和母親的溝通一直很暢通,長久以來,我心裡有高興或是不愉快的事情都願意和母親講。通常在我講述的過程中,母親都會耐心而認真地聽我講完而不中途打斷,並儘量以建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我的母親曾經對我說,她每次在處理我的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提醒自己把心態放在“我”的位置上思考一下,然後再決定採取怎樣的處理方式,也就是“換位思考”。這樣,她就能理解我,並且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能夠恰到好處。我覺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前要反覆思考如何巧妙地把握處理的“度”,這是非常重要的。似乎很多父母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使用過於尖刻嚴厲的詞語,把教育變成了教訓。而一般處於逆反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刺激後都很難接受過於嚴厲的批評,口服而心不服,就會採取拒絕溝通的方式對抗父母(我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我喜歡和父母間融洽的關係,很少有溝通的障礙和代溝。很多孩子有事情不願意和父母講,原因是他們曾經有過和父母談話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反而受到批評或指責的經歷,同時,很多父母沒有足夠耐心坐下來認真傾聽自己孩子的講述或是等他們把話講完。父母們總是主觀地以成人的標準判斷著孩子們行為的對錯,而忽視孩子世界中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並且他們仍在成長過程中這個事實。
我父親從軍三十年了,長期的軍旅生涯培養了他果斷的作風,說話做事幹脆利落。我在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可貴的品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男人要剛毅果敢。在家裡,我和父親的關係可以比喻為“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親密而融洽,生活中喜歡彼此間開開玩笑。父親平時不怎麼管我的瑣事,但卻在無時無刻地關注著我,他總是在恰當時刻以意向明確的有效行動來指出我的不足。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在學習上比較鬆懈,成績下滑,父親在沒有告訴我之前主動來到學校向老師瞭解我的情況,而回到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