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坐實的趨勢,不少發現邱言的,更是急急邁步,要衝過來,離得遠的,則是拿眼去瞪。
一時間,竟生出民怨沸騰的意境。
張震等人見了,心頭不安,都勸邱言離開。
邱言搖頭道:“不怕,我這解元,是實打實的考來的,難道被別人一說、一瞪,就能飛了?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示弱,走了只能留下話柄,反過來,只要等一會,自有人過來證明。”
張振等人面面相覷,對邱言所說疑惑不解,而沸騰的人群中,亦有幾人看著鎮定自若的邱言,若有所思。
遠處,突然響起急促的馬蹄聲,馬未到,聲音先傳了過來——
“聖諭到!”
ps:感謝“yg21”和“kai特”投出的月票!
話說“kai特”的催更,我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第二百一十四章張網捕信日遊神
“聖諭?”
這兩個字一傳過來,略顯失控的局面,頓時就有了變化。
氣勢洶洶的儒生,心頭一震,頭腦清明瞭許多,紛紛循聲去看。
入目的,是匹疾奔過來的快馬,馬上的人赫然是劍南道的御史,李琦!
見人群平靜,李琦拉了拉韁繩,身下的馬順勢減速,滴滴答答的走過來,待到了人群與邱言之間,他翻身下來,左右看了兩眼。
接著,李琦彈了彈衣衫,轉身朝邱言看去,嘴裡則道:“皇上有口諭,要說與邱言聽。”
邱言聞言,並不見異色,上前一步,架起雙臂,彎腰鞠躬:“學生便是邱言。”
聖諭,就是皇帝針對某件事、或者某個人,說出的話語,一般具有評判性質,金口玉言一出,就等於是蓋棺定論了。
見聖諭,等於是見皇帝,要行大禮,不過邱言本來就是秀才,現在又得了解元,是舉子,有了功名,那就是士,大瑞講究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雖有高下之分,卻無主僕之別,自然不需要跪拜。
李琦點了點頭,走到邱言跟前,面容肅穆的道:“陛下有言‘今聞蜀中有士,能一策而定西南,為國之賢才’。”
邱言恭敬謝恩,一舉一動,從容淡定,臉上表情落在張震等人眼中,頓時引起了幾人的驚歎。
他們想到邱言方才的話,立刻覺得邱言身上籠罩了一層神秘光環,好像早就料到此事一般。
邱言當然清楚自己那捲兵策的效果,如今西南平定,這平息西南的功勞,落到了觀察使和御史的頭上,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自然要維護兵策。繼而維護邱言,不會任由旁人攻訐,維護邱言,就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功績。
更何況這鄉試第一,絕非弄虛作假所來,而是靠著實打實的功勞換來的。
一卷兵策,平息兵災,拯救了幾個縣城,重創了沼人、併為日後的徹底收服奠定了基礎,更有可能令番人吃個大虧。最後還讓幾個官員利益均沾,獲得戰功。
和這樣一份“考卷”一比,其他那些花團錦繡的文章,縱然筆上生花,又如何能凌駕其上?
甚至,這篇兵策連皇帝都已知曉,給出了批語,若不將此文點為頭名,其他文章哪有資格居於其上?
這樣的結果。絕非幾個落榜考生聚眾鬧事就能改變。
所以,面對沸騰的人群,邱言才會那般鎮定,並非是他自持修為。而是預料到有人比他更難忍受此事,聖諭的到來,不是邱言運氣好,而是大勢牽扯下。所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就算沒有聖諭,也會有其他的形式。就算不是御史,也會有其他的官員出面阻止。
李琦的這番話一說,諸多落榜考生登時愣在原地。
“聖上的口諭,在誇讚邱言?”
“怎麼回事?這邱言的名字,官家如何得知?”
“不是說,邱言能夠拿解元,是靠著觀察使麼?怎麼連聖上都牽扯進來了?”
他們低聲議論,卻無人敢大聲張揚。
對面,在邱言謝恩後,李琦就轉過身來,對著人群高聲呵斥:“爾等在貢院前喧譁,先不說有辱斯文、有背聖賢教誨,先就亂了法紀,莫非不知國朝律令?”
這話從一道御史的口中說出來,威力非凡,御史本就手握綱憲,連觀察使都能參,更何況他們這些秀才?
就這麼一下,整個人群的人念、氣勢就低落下去,而李琦的身影則彷彿高大許多,身上隱隱湧動出一股威勢,讓人不敢直視。
這一幕落在邱言眼中,卻又有另外一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