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人多門少,被擠死踏傷者,數以百計。當日,官兵還拆毀了望山門外橋,保安門外舊橋。十一月初八,常大淳親自出馬,督促官兵拆房。因房多人少,難以如期拆完,他竟下令放火焚燒。
十一月初九,四城外一齊放火,直燒得土崩瓦裂,濃煙沖天。沒來得及跑走的老百姓,盡皆葬身火海。初十,大火越燒越熾。雙福請示常大淳說:“黃鵠磯頭的觀音閣,乃本朝建國初期所建,工程浩大,古蹟珍貴,廟中大士金像高三丈,乃國之瑰寶。是不是免燒?”“燒!一定要燒!”常大淳說,“觀音閣,閣勢峻嶂,逼接女牆。倘發逆據之,對我威脅甚大,還有什麼可憐惜的?”雙福不敢反駁,唯命照辦。可嘆一座古剎名勝,也毀於大火之中。
書不贅述。這場大火一直燒了十天,城外居民房屋,焚燬殆盡。常大淳的心這才安定了一些。他這種“燒房禦敵”之法,還受到很多人的賞識。在此後幾十年間,又被各地同類所用。許多通都大邑、名勝古蹟,均被清朝官兵弄得殘破荒蕪。
石達開聽了探子稟報,真是義憤填膺,立即命令唐正才,加快速度修橋,以攻城救民。咸豐二年十二月三日,浮橋工程告竣。翼王石達開率領大隊人馬衝過長江,直逼武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常大淳依仗城牆堅固,火力充足,拼死抵抗。可是,現在的太平軍,不僅人多勢眾、驍勇善戰,還有了攻城的巨炮。即使敵城固若金湯,也不難攻破。
石達開在距城一里的板橋督戰,炮戰進行了兩小時後,命令太平軍向武昌發動猛攻。李開芳、林鳳祥、胡以晃、羅大綱、李秀成、陳玉成、韋俊、石祥禎八員大將,身先士卒,帶頭衝鋒,八匹戰馬風馳電掣般撲到城下。八將同時甩鐐下馬,一手擎盾,一手提劍,準備爬城。恰在這時,文昌門被太平軍大炮擊毀,城牆塌了二十多丈。陳玉成年輕腿快,捷足先登,從這裡爬上城頭。緊接著,那七位猛將也陸續上來了,與守城清兵交了手。太平軍一見主將捨身冒險,一個個奮勇攀城,士氣倍增,一聲吶喊,搶佔了文昌門,太平軍大隊人馬衝進武昌。清軍猶作困獸之鬥,以巷為戰,且戰且藏。太平軍猶如下山猛虎,猛追不捨。巡撫常大淳見大勢已去,抱著他的巡撫大印,投井自殺了。提督雙福死於亂軍之中,知府宋建仁自刎。餘者官吏,皆做了刀下之鬼。
翼王進城後,立刻出榜安民,派兵維持秩序。同時,開啟府庫,開倉放糧,砸開監獄,釋放囚犯。太平軍進了武昌,一再申明“官兵不留,百姓勿傷”,真是軍紀嚴明,秋毫不犯,深受百姓擁護。沒有幾天的工夫,人們的恐慌情緒就消失了。店鋪開張營業,百姓安心生活,男女走上街頭,個個歡聲笑語,談論著對聖兵的見聞。
石達開為消除百姓各種疑慮,加深對太平軍的理解,以利擴充兵員,命胡以晃負責,組織太平軍走上街頭,散發《天條書》和《三字經》,宣講拜上帝會的教義和太平軍殺妖救民的宗旨,名曰“講道理”。城內百姓紛紛聚來聽講,越聽越覺新奇,一傳十,十傳百,男女老幼接踵趕來,聽得非常認真,對太平天國有了初步認識。
一八五三年一月二十舊,天王洪秀全駕臨武昌。事先傳下詔旨:舉行入城儀式,接見全城百姓,親自向武昌臣民“講道理”。
翼王接旨後,馬上著手準備,鳴鑼擊鼓,通知老百姓。並派人打掃街道,平整路面,清除垃圾,修補城垣。軍民一齊動手,搞得熱火朝天。石達開還命太平軍在武昌城郊閱馬場的寬闊草坪上,面南背北,修築一座高臺,上建綵棚,柱塗紅漆,正中設寶座,簷上挑紅燈。真是宏偉壯觀,古樸莊嚴。
這天,從黎明開始,十幾萬老百姓陸續走進會場,男女老少、五行八作都來了。年輕人不拘小節,有說有笑,打打鬧鬧;孩童們天真頑皮,在人群中躥來躥去,追逐嬉戲。整個會場,人山人海,像開了鍋。
其實,來得人雖多,可未必都是擁護太平軍的。他們之中,有的好奇,有的好勝,尤其多數老年人,都是面色陰沉,心事重重。他們不相信朝代能變,皇帝老子會垮臺;更不相信這些草莽英雄能成其大事。還有些人對崇拜上帝有反對情緒,認為這是“左道旁門”;還有極少數人從心底憎恨義軍。認為推翻朝廷的行為是大逆不道。懷有這種心理的,大都是讀書之人、商賈士紳之流和官宦人家子弟。
閒話少敘。正晌午時,從漢陽的晴川閣,出現了一隊精兵。跨過浮橋,來到武昌漢陽門,一拐彎,又出現在閱馬場上。人們頓時沸騰起來:“天王來了!”“新皇上來了!”呼聲此起彼伏,人們俱都神著脖子,踮起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