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流露出的意境。
聽著李靜的琴曲歌聲,晏殊閉上眼睛,無視周圍竊竊私語的嘈雜,彷彿回到了那個黃昏,那種悵然若失的情緒,彷彿又從其他所有的煩擾俗事中抽離出來,被洗滌浸潤過後,再一次迴盪在了他的心間。
第一次,晏殊的心間,產生了知音共鳴的波動。
眾人皆讚歎他少年天才,走到哪裡,都有人對他高看一眼,可是,有誰真正理解了他的才情,有誰,願意寧心傾聽他的內心。
朝中傾軋,伴君如伴虎的壓力,與傷春感懷,知己難求的苦澀,有誰曾看到過,又有誰曾在乎過?
眾人皆知他晏同叔少年天才,眾人也只看見他晏同叔青雲直上,可是,他心中的苦澀,卻無一人願意看看。
他的這首《浣溪沙》,被傳唱得名動汴京、婦孺皆知,可是,誰提起時,不是打趣他“憐香惜玉”、“慧眼識珠”?最多贊他一句文采斐然。
尤其是被人傳唱得濫了,同僚友人提起時,那一抹與薛豔勾連在一起的促狹,更是讓他不悅。
可是,李靜的彈奏,卻盪滌了之前所有的不悅、煩擾,還原了晏殊當時的心緒,甚至於,他的想象的畫面中,那個獨自在□徘徊的背影,已不是他的嬌妻,而是李靜。注意到他在樓閣上的注目,李靜還回眸,給了他一抹明豔醉人的微笑,與夕陽的日影,相映成輝。
李靜彈唱過後,良久,晏殊都沒有從那種因想象所帶來的太過美好的情緒中走出來,直到宴會結束,他都有些魂不守舍。
回去之後,晏殊把自己獨自關在書房,屏退了下人,自己動手,研磨作畫。末了,晏殊自然不忘在卷首附上題詞。
只是,這一次的畫作中,除了徘徊香徑的女子背影,還多了一個閣樓把酒凝望的男子身姿。
晏殊一幅畫做完,已到了快上朝的時辰,晏殊用鎮紙壓好紙張,鎖好書房的門,讓下人伺候著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