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典簿廳、掌饌廳)、“六堂”(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前3為低階班,中2為中級班,後1為高階班)。學生來源於貢生和監生。監生有歲貢生(每年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恩貢生(逢國家大慶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拔貢生(乾隆七年開始,每隔12年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優貢生(學政任滿後會同督撫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例貢生(廩、監附生,納捐入監學習者)。監生有恩監生(為皇帝特許的監生者)、廕監生(官員子弟憑祖、父功勞為監生者)、優監生(由附生選入國子監學習者)、例監生(透過捐納取得監生資格者)、舉監生(以舉人資格入監學習者)。學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還有習字、習射。學生在低階班學習1年半,文理兼通則進入中級班,再過1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則進入高階班。教學以科舉考試為中心,學生在監內要練習做八股文,以應付以後科舉考試。國子監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試積分。此法於順治十七年停。二是歷事制,即派監生到六部諸司歷練政事3個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課制:為培養監生的科舉考試能力,祭酒3月對監生一考,司業每月十五對監生考試。這個制度實行的時間比較長。國子監在雍正後有所發展,爭取到了較多經費,校舍也有所擴充。乾隆初年,對國子監的制度作了改革,嚴格了師生的選拔,加強了教學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經、治事科八股,監生肄業期滿敘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國子監開始衰落,教學制度有名無實,住校人數只百餘人。同治二年,只40人。
旗學,為八旗子弟的學校。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學,康熙、雍正時,先後設立了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皆隸屬於內務府管理,專收內務府的八旗子弟入學。
宗學是為宗室子弟開的學校。順治十年開始,學制5年,教習從滿漢人中選拔,讀滿書、漢書,兼習武藝。學生可以殿試授官。光緒三十四年宗學撤。覺羅學是為覺羅子弟開的學校。覺羅指努爾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孫,覺羅學與宗學差不多。這兩類學校由宗人府管理。
府學、州學、縣學是府、州、縣設立的學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各1名;副教官是訓導,員額不定。學生是童生經過入學考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再經過考試,根據成績分三等:廩膳生,成績最好,有一定名額,發給月米;其次是增廣生,也有一定名額,沒有月米;再其次為附學生(附於諸生之末故有此稱)。府學、州學、縣學課程教育內容為培養官僚而設定。有法律課,講解清律;政治課,讀臥碑。文化教育課,讀《四書》、《御纂經解》、《性理大全》、《詩》、《古文辭》、《大學衍義》、《文章正宗》等。課程少,重點放在考課上。考課有月考、季考與歲考。
由於官學是科舉的附庸,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嚴重脫離,教官迂腐,管理混亂,考試製度腐朽,月科、季考廢弛,學風敗壞,國子監取消坐監製度。晚清時期,官學已經名存實亡。
清朝私塾形式有:一、教館(或稱坐館),請老師到家裡教學。二、家塾,老師在家裡辦學。三、義學(義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廟辦學,教窮人家子弟。清末由學房鋪變成了改良私塾。這些私學從事啟蒙教育,以教授識字、寫字和基本知識,學生基本上五六歲到二十歲,以《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四書》為教材。在這些地方能學到一些東西。這些私學,強調死記硬背,而且體罰嚴重,嚴重地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堅持到民國時期。
除上述官學、私學外,清代還有一種非正式的官學,叫書院。書院以往為私人創辦,設於名勝之地。清初因為害怕堅持民族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利用書院宣傳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允許辦書院。有的也由士紳開辦。由於國家的支援,清朝的書院發展很快,由省發展到州、府、縣,大約有4000所左右。書院的領導是山長,學生選拔首先透過各州縣,再經過省道員和布政司的考察,他們是已進官學的生員和尚未進官學的童生。清朝書院絕大多數成為科舉考試的預備學校,但乾嘉時期,部分書院成為樸學講研之地,在經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貢獻。從乾隆後期開始,書院開始衰落:山長濫竽充數,但向學生索取束脩,月課不行,濫用講席……光緒二十二年後,山西、江西一些書院開始裁減詩文教學,增加近代科學文化課程。禮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