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平,使大宋天下的人沒有機會倒向濟王那邊,惹得天下大亂,這讓他們終於可以長長的松上一口氣了。
湖州兵變的被討滅,對於那些持觀望態度的人來說無疑是一計重擊,也讓大宋各地的人明白一個道理,大權可是在臨安朝廷這裡的,任何人想要在這個時候投靠濟王都是自尋死路,所以對大宋局勢的穩定來說,政治意義已經遠超過了高懷遠的軍功無數倍,使一場極可能發生的內戰在尚未燃起之前,便被徹底撲滅了。
忙活完了這些事情之後,趙昀和史彌遠才想起來對高懷遠這些將官們的獎賞問題,由於他們沒有想到高懷遠他們會在這麼短時間之內便討滅叛軍,上一次的嘉賞才剛剛發出幾天時間,便又不得不重新考慮對高懷遠他們的嘉勉問題。
朝堂之爭 第426章 如意算盤不如意
在這個問題上於是朝中便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些人認為對於這次領兵出戰的高懷遠等人剛剛已經獎勵過了,用不著再給予更多的獎勵了,何況現在高懷遠升職速度已經夠快了,這麼年輕授予他四品武職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再擢升他的話,難免會讓高懷遠這些武將們產生驕縱之心。
而另外一種意見是必須要大賞他們才行,單單是紅介山一戰,就給他們進行了封賞,假如攻破湖州討滅叛軍如此大的功勞,卻不再給予嘉獎的話,會冷了出征將士們的心的,故此不但要賞,還必須是重賞才行。
於是朝堂上因為賞與不賞之間,便展開了一場辯論,支援重賞的一方肯定是保皇派這邊的人,而且是以趙昀、鄭清之為首的這些人在極力主張,而反對重賞的人,則是史彌遠那邊的人,史彌遠一直就對武將不看上眼,所以他的手下之人都覺得不易再行重賞。
而史彌遠無疑便成了決定此事的關鍵人物,他靜靜的站在朝班前列,耷拉著他的眼皮,任由朝堂上那些大臣為了這件事爭吵紛紛,一直等到大家都吵夠了,才抬眼看了看坐在龍案後面的趙昀,結果看到趙昀正一臉怒色的盯著那幾個反對重賞高懷遠的大臣,心裡面動了一下,他心知高懷遠乃是當今聖上趙昀的少年好友,在這件事上趙昀定是力主重賞高懷遠,假如他不肯答應的話,就等於直接駁了趙昀的面子。
而眼下國內的局勢還可以說並未達到非常安穩的程度,趙竑一天不被抓,這場危急便一天不算完,假如在這件事上他不和趙昀站在一起的話,未免會被人指為故意壓制皇帝身邊的人,而且這件事既然鬧起來了,遲早會被那些武將們得知。
如果他不答應的話,武將們定會對他不滿,到時候軍中的武將們就會倒向趙昀那邊,對他來說不是什麼好事,而且也會把高懷遠推離他這邊,使軍方站在皇帝趙昀那邊。
更大的問題是,假如這次他不答應重賞這些武將的話,假如濟王又在什麼地方作亂的話,他還是要靠著軍方出面討剿,到時候軍方因為此事不肯賣命,或者乾脆倒向趙竑那邊的話,那就大事不妙了。
於是史彌遠咳嗽了一聲之後,雙手捧著手中的笏板出班說道:“啟奏陛下,臣以為高將軍領兵如此神速討滅叛亂,乃是大功一件,不能不賞,故以臣之見,當給予重賞,方可服眾,方可令軍中將士對陛下稱頌感恩!”
有了史彌遠這句話之後,那些不同意給高懷遠這些將士重賞的大臣乖乖的閉上了嘴巴,這件事既然史彌遠首肯給他們重賞,便有他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件事連史彌遠都答應了,他們還反對個屁呀!於是乎這場紛爭隨即落下了帷幕,剩下的就是商量給高懷遠等人什麼賞賜罷了。
這也是趙昀這邊的人第一次在朝上取得的勝利,於是趙昀當即大喜了起來,宣佈退朝只留下史彌遠和樞密院的一些大臣還有鄭清之等人商議此事。
別人倒還是好說,但是對於高懷遠的擢升一事,還真就有點麻煩,高懷遠雖然這次軍功赫赫,但是他畢竟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年紀,年齡方面有點不太方便。
本來按照趙昀的意見,就是直接將高懷遠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拉倒,而且這一次霅川之變,原來的殿前都指揮使夏震可以說有著難以推辭的罪責,要不是他麾下的兩軍支援趙竑登基稱帝的話,第一時間發現此事並且將趙竑等人拿下的話,也據不至於鬧出如此大亂,故此對於夏震來說,已經決定了他的命運,隨著這次的商議,眾人也都同意罷免掉夏震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將其貶至荊湖南路當一個地方駐軍的小官,也算是史彌遠給他留點面子。
但是問題在於高懷遠不管怎麼說,資歷還是太淺了點,殿前都指揮使是個從二品的官,高懷遠本來這兩年就飛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