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樣,從軍事學的觀點來看,紅軍並未贏得庫爾斯克戰役,在它有著那麼多優勢的情況下,所取得的丁點兒成績無法為它遭受的駭人聽聞的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做出辯護。順便說一句,由於與事件的實際程序不符,蘇聯關於這次戰役的神話學讓位於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蘇聯軍事經濟所取得的成績……就像衛國戰爭的勝利事實一樣……成了幾十年來證明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有生命力、更具先進性的有利根據之一。我們本書中的一系列文章論述了這樣一些觀點:戰爭時期蘇聯的武器和戰鬥技術裝備生產能力被很多企業和人民委員會透過謊報成績3的方法有意識地抬高;如果沒有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蘇聯經濟也未必能完全保障紅軍取得勝利。

第一部分歐洲佔據霸權地位

紅軍和蘇維埃軍事工業體系是十月革命後建立的,這次革命徹底摧毀了俄羅斯的舊軍隊、先前的工業和農業體系,完全消滅了私有企業主成分……而這在納粹德國保留了下來。因此蘇聯政治制度的強大之處就在於,能夠動員戰爭所需的一切國家資源、能夠建立人數眾多並配備軍事裝備的軍隊、能夠在前線失利的最艱難的條件下調動民眾。但是,要想有效地運用強大的武裝力量或者像德國那樣建立起不依賴外來力量的獨立軍事經濟……這是斯大林很難做到的。1917年的俄國與德國相比,工業落後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41年。

所有這些問題在蘇聯歷史文獻中都被精心地粉飾掩蓋。關於這點,要麼閉口不談,要麼就是重複傳統論調,認為英美的援助對於蘇聯生產整體而言,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至於談到傷亡人數,人們普遍傾向於認為只需記得總數是2000萬人,並不清楚其中紅軍的傷亡人數佔多少,這一數字與德軍的傷亡人數又成何比例。

本書中將要談論蘇聯的通敵叛國者。關於俄羅斯通敵叛國者的爭論不僅在俄羅斯,而且在俄羅斯僑民中至今也爭論不休。對此,我們從未對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把曾與德國人合作過的波羅的海沿岸居民或者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民眾(他們的領土曾於1939~1940年被蘇軍佔領)當成叛徒?他們背叛了誰?是背叛了那些不顧民意吞併他們的人嗎?順便說一句,對於波羅的海沿岸當地居民來說,他們在德軍佔領時的生活比起紅軍給他們二次〃解放〃時的生活甚至要好得多4。白俄羅斯人在德國統治時期還有機會發展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而在蘇維埃政權時期甚至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們再也沒有這種機會。

問題的癥結之處就在於,二次大戰中的蘇聯到底扮演了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是單純的受害者嗎?只不過不論是在蘇聯,還是在當今的俄羅斯歷史文獻中都未把這一點明確地表述出來。雖然大家對蘇聯佔領芬蘭的事實現在已經沒有異議,但仍然為它辯解,說蘇聯是為保證自己的安全才與德國發生衝突,並且芬蘭方面也太固執,它也必須為發生的軍事衝突負一部分責任。實際上,蘇聯對芬蘭的佔領與德國對波蘭的侵略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而和平吞併波羅的海沿岸、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與德國和平吞併奧地利及捷克也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渴望在歐洲佔據霸權地位。在通向佔據霸權地位的道路上,蘇德間的軍事衝突在所難免,只不過取決於誰先開戰而已。實際上,蘇聯的準備工作在德軍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的同時已經著手。

西方盟國既不喜歡希特勒,也不喜歡斯大林,但由於某些客觀原因不得不支援後者。無論是蘇聯,還是希特勒都一樣追求的是世界霸權。但是德國在經濟和軍事方面都比蘇聯要強很多。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坦克或飛機的數量很多、鐵和鋼的產量方面要大、煤和石油的開採要多得多,還體現在德國的軍人做了更為充分的準備工作、德國居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從整體上說要高很多。

較為強大的希特勒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不僅會給美英兩國,而且會給整個人類帶來大得多的威脅。而即使在反法西斯聯盟存在的條件下,德國取得勝利也並不是沒有可能(比如,假設德國的原子計劃能夠先於美國,在盟軍進入德國本土之前實施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民族的利益和人類的利益是一致的。假如是德國取得了勝利,蘇聯將不復存在,俄羅斯領土的絕大部分將被佔領,而俄羅斯也不可能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再次恢復。對於全人類而言,一旦希特勒獲勝,必將開始新一輪的戰爭,其結果如何很難預料,而且極有可能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世界的力量對比關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