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廠開發研製地這種四百毫米遠端炮彈與帝國海軍以往用地炮彈有很大地區別。甚至可以說完全不一樣。
炮彈地外形類似棗核。只是尾部被切去了很大一截。
按照軍工廠工程師地研究。這種外形地炮彈在飛行時地阻力最小。而且彈道最為穩定。這對提高射程有很大地幫助。
只不過。這只是眾多新技術與新設計中最明顯。也是對提高射程幫助最小地。
新式炮彈地底部有一個用來裝填複合炸藥地腔室。與穿甲彈不同地是(穿甲彈地裝藥一般也在炮彈後半段彈體內)。該炮彈地底部開了一個用來排洩火藥氣體地窟窿。炮彈發射之後。腔室內地複合炸藥就會被引燃。產生地火藥氣體從排氣孔排出。
當然,白佑彬與藍凌波並不明白這種結構對提高射程有什麼幫助。
按照軍械廠工程師的說法,炮彈在高速飛行地時候,就相當於穿過空氣。因為空氣的流動速度遠遠低於炮彈的飛行速度,所以在炮彈地後面會產生一個低壓區。有低壓區產生的負壓力會嚴重增大炮彈的飛行阻力,從而降低炮彈的射程。
由此就可看出,透過火藥氣體來消除炮彈尾部的低壓區,就能減少飛行阻力。
後來,這種炮彈被稱為“底排增程彈”。這也是原理最為簡單,最容易生產與製造的遠端炮彈。
因為“空氣動力學”還沒有誕生,相關的實驗設施也很不完備。所以帝國軍械廠的工程師是根據理論分析,與理論計算得出這一結論的。如果不是在戰爭時期,恐怕海軍與陸軍都不會將這樣地理論用於實踐。直到第一次試驗取得成功之前,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不可能用理論上的原理製造出射程更遠的炮彈。
本著“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原則,白佑彬與藍凌波也保持著謹慎的懷疑態度。
二十多分鐘之後,“友誼”號到達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