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四艦隊在十五日清晨離開波托馬克河的時候,華盛頓已經成了廢墟。
據美國政府的統計結果,在這場持續了六十多個小時的炮擊中,至少有四萬六千餘名美國平民死亡,六萬八千多人傷殘,另外還有近十萬人喪失了家園。包括白宮、國會大廈、國家圖書館在內的,美國聯邦政府的幾乎所有重要行政機構的辦公地點都被徹底摧毀,至少有一百二十四名聯邦議員在炮擊中喪生,另外還有近二千名聯邦政府的工作人員死於突然而至的炮火。
雖然包括總統、副總統、眾議院議長等人在內的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的主要腦都逃過了這場劫難,並且很快在內陸的亞特蘭大市建立了臨時行政機構,但是在接下來的近半年之中,美國聯邦政府都沒有完全恢復正常的工作秩序。
最重要的是,當華盛頓在炮火中變成廢墟的時候,美國人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
位於切薩皮克灣西北的華盛頓遠離大西洋,卻遭到了帝國海軍艦隊的毀滅性打擊,那麼那些面對著大海的美國城市又能倖免嗎?
當時,美國有百分之八十的工業集中在距離海岸線五十公里的沿海地區,其主要的大城市中,有六成在沿海地區,美國的近二億人口中,也有百分之六十五生活在沿海地區。另外,除了五大湖地區之外,美國的工業區幾乎都在沿海,或是可以供大型戰艦通航的主要河流的附近!
毫無疑問,在美國喪失了制海權之後,帝國海軍可以像當年數百年前敲開英國的大門一樣,用艦隊開啟美國的大門,並且使美國臣服在帝國海軍的炮口之下。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心理恐慌造成的影響比實際損傷更為嚴重。
雖然美國政府已經按照戰時管制條例控制了國內的媒體,嚴禁報道一切會影響到軍心士氣的新聞,但是華盛頓遭到毀滅性打擊的訊息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隨著相關的訊息如同瘟疫般的散開,留給美國公眾的就只有恐懼與懷疑了。
當時,美國人需要懷疑的主要問題就是,美國能否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作為一個標榜自由與民主的國家,當絕大部分公眾開始懷疑政府的戰爭策略,當所有公眾開始懷疑國家的前程時,美國離戰敗也就不會太遠了。
當然,災難遠遠沒有結束。
第四艦隊也沒有急著離開切薩皮克灣,因為它們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作戰任務。
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十章 … 死亡威脅
十五日夜間,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居住在巴爾迪摩的美國人被突然而至的,如同死神召喚般的呼嘯聲從睡夢中驚醒。至少有上萬名平民在搞清楚到底生了什麼事情之前就被從天而降的烈焰與鋼鐵奪去了性命。
炮擊巴爾迪摩的序幕從十點四十五分正式開始。
在短短五分鐘之內,四十四艘整齊停靠在距離巴爾迪摩大概四十五公里處的海面上的戰艦透過急促齊射的辦法,向該市人口最密集的,以工人為主的三處居民區投擲了至少四千枚重型炮彈。這五分鐘的炮擊也創造了一個至今都沒有打破的記錄,即單一艦隊在五分鐘之內投擲總量為三千四百六十七噸的彈藥!
當時,為了提高艦炮的開火速度,炮手甚至採用了違規的操作方法。
一般情況下,戰列艦主炮的射速受到了三個主要因素的限制。一是彈藥的裝填速度,二是火炮身管的冷卻速度,三是彈藥的提升速度。
在採用了半自動裝填機,即藉助機械力量的情況下,彈藥的裝填速度比較容易解決,與人力沒有太大的關係,只受到裝填手個人素質的影響。
雖然當時帝國海軍還沒有在大口徑艦炮上採用可燃或半可燃的藥筒,仍然用藥包的方式來裝填射藥,但是帝國海軍擁有素質最好的炮手,並且在戰列艦上解決了需要定角裝填的問題,從使戰列艦主炮的理論射速達到了每分鐘二枚。這也幾乎是採用分裝炮彈的大口徑艦炮的最大射擊速度了。
因為採用的是短促急射的方式,且任何大口徑艦炮的炮管外都有一層熱護套,能夠迅速分散射炮彈時產生的熱量,減小炮管地變形程度,有效的保證炮彈的準確性。因此,只要控制住急射的次數,一般就不用考慮火炮身管的冷卻速度。當然,在急促射擊之後,必須要等待二到五分鐘,給炮管足夠地冷卻時間,才能再次開火。
當時,制約大口徑艦炮射速的關鍵因素就是彈藥的提升速度。
任何大口徑艦炮的彈藥都是儲備在位於艦體水線以下部位的主炮彈藥艙內的,而重達數百公斤,甚至一噸多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