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能夠完成德國的統一大業,就多虧了帝國的暗中幫助。當然,從根本上講,帝國幫助德國完成統一,並不是出於道義上的支援,而是出於帝國自身的利益需要。
德國統一之後,立即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對西面的法國,東面的俄羅斯都構成了巨大威脅,從而減輕了帝國在西北方向上的壓力,並且為帝國在歐洲地區的霸權地位提供了保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是同盟國集團內,除大明帝國之外最強大的國家。
戰後,帝國不惜損失自身的海外利益,也力保德國的完整與統一,沒有讓德國像奧匈帝國一樣,被肢解成數個小國家。顯然,對帝國來說,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不但是天然盟友,還是牽制歐洲列強的重要砝碼。
正是如此,直到現在,德國仍然是帝國在歐洲地區最重要的盟友。
在日本退出《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之後,德國立即採取相應政策,宣佈在日本答應限制海軍軍備之前,德國不會簽署,也不會參於任何限制海軍軍備的談判。因此,德國主動退出了倫敦談判,為後面的海軍軍備競賽埋下了伏筆。
結果,於去年開工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對《倫敦海軍條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前面的資料對比上就能看出,《倫敦海軍條約》對主力艦的限制,基本上就是針對“俾斯麥”級戰列艦制訂的。另外,英國在第二輪談判中“回心轉意”,也是對德國擴大海軍軍備的直接回應。
為了表達誠意,德國送來了正在建造的主力艦的設計圖紙,還送來了一份禮物。
準確的說,是兩份禮物。
一是義大利與法國正在建造的兩型主力艦,即“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與“黎塞留”級戰列艦。
義大利海軍的“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的首艦在六十六年開工建造,並且計劃於今年下水。之前,帝國的情報部門一直在設法獲取該級戰列艦的主要效能與設計圖紙,只是搞到手的都不完整。
法國海軍的“黎塞留”級戰列艦首艦在六十七年開工建造,因為工程進度不盡如人意,下水日期一拖再拖。同樣的,作為帝國海軍在地中海最主要的潛在對手,帝國情報部門也在努力獲取該級戰列艦的主要效能指標。
從德國提供的情報來看,這兩級在“條約期限”內開工建造的戰列艦都超過了條約限制,只是其效能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維托里奧·維內託”級的彈藥庫設定以及水下防護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黎塞留”級的主炮配製過於極端,且水下防護也有缺陷。
因為義大利與法國一直不是帝國的頭號潛在對手,所以德國的這個“人情”意義並不大。
只不過,德國情報部門送來的第二份情報就非同一般了。
此時,衛延年正在親自闡述分析這份情報的內容:日本海軍新式主力艦的效能指標。
標準排水量超過了六萬噸,滿載排水量七萬噸;十二臺燃油鍋爐,四軸四漿推進,最高速度二十七節;九門四百六十毫米主炮,十二門一百五十五毫米副炮;主裝甲帶厚達四百一十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六百五十毫米,司令塔裝甲厚達五百毫米!
雖然德國提供的情報也不精確,很多地方加上了“可能”,“也許”等修飾詞,但是這是帝國海軍迄今為止得到的,關於日本新式戰列艦最精確的情報!
“最重要的是……”衛延年長吸了口氣,“日本內閣政府已經批准了該級戰艦的建造計劃,前兩艘的經費最遲在下年度安排,如果局勢有所改變的話,甚至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安排。也就是說,今年年底,最遲明年初,日本就將開工建造兩艘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戰列艦!”
這裡,衛延年用的是“龐大”,而不是“強大”。
白佑彬暗暗鬆了口氣,過了好一陣,才漸漸恢復平靜。
雖然日本的工業基礎並不雄厚,如果沒有美英等國的暗中支援,日本根本成不了海軍強國。以日本的技術水平以及工業實力,完全不可能在同等噸位的條件下造出比帝國海軍更好的戰列艦。但是,六萬多噸的排水量,四百六十毫米口徑主炮,最厚達到了六百五十毫米的裝甲,這能說明什麼?
就算日本的技術再落後,這艘戰艦建成之後,帝國海軍現有的,以及正在設計的戰列艦無一是它的對手!
當然,從另外一個方向看待的話,在座的帝國海軍官兵會好受一點。
說白了,如果日本有足夠先進的技術與工業生產能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