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發了火急電報:與政治局的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

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再壓至鴨綠江邊,則對各方卻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政治局緊急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還與高崗、彭德懷進一步研究了志願軍出國時間、渡江方案,以及東北對志願軍後方供應保障問題。

14日清晨,由於天氣不好,飛機飛行有困難。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高崗先乘火車離京返回瀋陽,立即召集志願軍、東北軍區和東北局的負責人開會,傳達了政治局的最後決定。宣佈立即作入朝的各項準備,並決定準備召開參戰部隊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

14日全天,毛澤東與彭德懷又詳細研究了志願軍的出兵和作戰方案,最後確定志願軍各部於10月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適當山嶽地區組織防禦,待機殲敵。

10月14日21時,毛澤東將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作出的關於立即出兵援朝的決定和第一步作戰方案電告周恩來,其要點如下:(1)我已告彭德懷在他到德川研究情況後,在平壤至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地。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2)美軍進攻到平壤需要時間,由平壤再向德川進攻又需要時間;(3)我軍決於10月19日開動,全軍26萬人渡過鴨綠江需要10天時間;(4)為準備在11月內在敵進攻德川區域時,打一個勝仗,我們決定12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均開進為好;(5)在我軍開進修築工事期間,朝鮮人民軍方面還是繼續抵抗,儘可能遲滯美偽軍前進為有利。

毛澤東為什麼將上述決定告知周恩來?因為“斯大林本來希望我們出動6個師”而中央根據彭德懷的建議改變了原來的方案,將12個步兵師和3個炮兵師及戰車團、高炮團、工兵團等全部出動。中央認為這種改變出兵方案,有必要通告蘇方,以便蘇聯方面瞭解我國出兵情況,從而儘快解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困難。

10月15日清晨,彭德懷乘飛機自北京飛回瀋陽。這一天他在瀋陽一面部署志願軍出兵援朝的各項準備工作,一面又利用短暫時間視察了鞍山鋼鐵廠和瀋陽兵工廠。因為他知道東北是我國重工業基地,打仗要靠重工業,戰爭的勝負,除了人是主要的因素外,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當他在瀋陽參觀了剛試製生產的六管火箭炮實彈射擊後,又驚又喜地稱讚工廠的負責同志說:“你們工作很有成績!我們也有自己的火箭炮了。”他還親切地鼓勵職工們加緊生產,支援前線,要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並指示工廠領導要採取措施,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

15日,由於敵軍已全面開始圍攻平壤,平壤危在旦夕。金日成首相特派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前來瀋陽會見彭德懷。樸向彭說明敵軍已逼近平壤,金首相要求中國儘快出兵,並希望與彭德懷同志早日會面,彭德懷告訴樸:“我們中央已最後決定,預定自10月19日開始,部隊分批渡江,希望人民軍繼續阻擊敵人,遲滯敵人,我同高崗今天要趕赴安東,去佈置13兵團部隊渡江汁劃……”。

(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

1950年6月25日晚,蔣介石在收到駐南朝鮮大使邵毓麟關於朝鮮戰爭的報告同時,也收到了李承晚由其駐臺灣的大使面交的告警求援急電:他當即向李承晚馳電聲援,並予以鼓勵,表示將來取有效步驟對南朝鮮進行援助,同時在臺北陽明山“總統官邸”召集緊急軍政會議,出席人員中有陳誠、王世傑、谷正綱、黃少谷、張道藩、張群、雷震、張其昀、吳國楨、俞大維、葉公超、何應欽、周至柔、孫立人、王叔銘、桂永清、蔣經國、黃鎮球、彭孟緝等。會上決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從6月26日零時(即25日午夜後)起,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實行宵禁,停止三軍官兵的休假和外宿,加強臺灣海峽和大陸沿岸的海空巡邏,加強各島及臺灣海防的戰鬥準備,加強臺灣的防空和民防措施,加強對交通運輸和經濟活動的管制,加強特務活動。臺灣島頓時處於弓上弦,刀出鞘的臨戰狀態。

據麥克阿瑟派到臺灣擔任聯絡的費爾德上校和漢斯上校透露,1950年6月25日清晨朝鮮戰爭爆發後,當天一早,麥克阿瑟在東京就得到了布朗(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