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帶有戲劇性的作戰形式,出現了古今戰爭史上的奇觀。

自10月13日彭德懷的文告宣佈人民解放軍再停止炮擊兩週後,美國官方十分得意,宣稱是它的強硬政策才帶來臺灣海峽的和平。美國官方一方面在對外宣告和中美大使級會談中要求中國方面“永久停火”,一方面又壓迫蔣介石撤退或減少在金、馬的駐軍。

蔣介石面對中共方面和平呼籲和美國要其撤退的雙重壓力,為維持其軍心士氣,於10月14日在接見澳大利亞記者時公開發表談話稱:“不撤退,不姑息”。這實際上是向美國表示他決不接受撤軍的態度。

美國政府為了要蔣介石聽從自己的安排,宣佈將派杜勒斯於10月21日赴臺同蔣介石會談。10月19日,美國竟又出動了4艘軍艦,侵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運輸船護航。其實,美國已於10月8日宣佈了暫停護航,這時解放軍又未恢復炮擊,在軍事上本無護航必要,採取這一行動的目的,顯然在於試探解放軍的停止炮擊是否會變為永久性的,並在杜勒斯訪臺前以此安撫一下蔣介石。

美軍的護航行動明顯違反了彭德懷文告中“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的規定,同時鑑於杜勒斯即將訪臺,中央軍委決定提前恢復炮擊。10月20日下午16時,解放軍又以32個炮兵營又5個海岸炮兵連猛烈炮擊金門,目標為島上碼頭、機場和炮兵觀察所等處,共發射了8800發炮彈。炮擊使國民黨軍的3艘運輸艦、1艘大型貨船和1架C—46型運輸機中彈,島上守軍在遭炮擊70分鐘後才開始還擊。

解放軍對金門的炮擊雖然給國民黨軍帶來一定的損失,卻也給蔣介石增加了拒絕美國要求停火和撤退金、馬的資本。10月21日杜勒斯到達臺北,隨即和蔣介石開始會談。

杜勒斯仍堅持美國原來的意見,即要蔣介石撤退在金門、馬祖的駐軍,並停止對大陸使用武力,造成兩岸事實上的停火和隔離。結果雙方爭執起來,蔣介石惱怒地回答說,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最後,在雙方都作出讓步的基礎上達成妥協。美國同意增加對臺灣的援助,不再要求國民黨從金、馬撤退;蔣介石則答應“減少金、馬駐軍”,不再對大陸使用武力。11月23日杜勒斯離臺前,雙方依此精神簽署了公報並立即發表。可是在公報中對於不使用武力一條,臺灣公佈的中文字和美國公佈的英文字有微小的差別。

在英文字中,用的是“nottheuseofforce”,意思很明確地表示“不使用武力”。可是中文字則是“而大量憑籍武力”,用的是比較婉轉的語言以維護面子。

看到美蔣矛盾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在民族大義的前提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在杜勒斯回華盛頓後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由毛澤東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再告臺灣同胞書》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福建前線廣播站播出。

這篇文告,規定了雙日對金門“四不打”,即不打飛機場、碼頭、海灘和船隻,是希望自己包圍中的對手能長期固守,已屬罕見。而文告提出的願意向同自己作戰的對手提供補給品,這更是古今中外戰爭中的奇聞。到了10月31日,中央軍委又進一步發展了“四不打”的方針,決定:“今後逢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炮,使國民黨軍人員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動,曬曬太陽,以利其長期固守;逢單日可略為打一點炮,炮彈一般不超過200發。”從此,正式確定了“雙日不打單日打”的新方針。

這種單日打、雙日停的奇特作戰方式,一時使全世界的輿論感到驚奇。不過,人們都明臼了這種炮擊已經是一種政治上象徵性的戰爭。實行象徵性的單日打炮,是為了反對美國的“停火”陰謀和蔣介石拒絕談判的頑固態度,表示戰爭仍然存在;在雙日不打;實際上取消封鎖,有意讓國民黨軍固守金門,是為了將美蔣繼續拖在金門、馬祖這根“絞索”上不能脫身,並向臺灣當局和廣大軍民表示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解決的誠意。這種打法單純從軍事上看,確實為許多人所大惑不解,但它正是毛澤東的策略思想在戰爭中的一次生動體現。

在實行“雙停單打”方針後,人民解放軍於11月初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炮擊。這次炮擊主要是出於政治上和外交上的考慮。因美國國務卿社勒斯10月下旬在臺灣大肆活動返美后,曾宣傳金門戰鬥已經基本“停火”。蔣介石也宣傳共產黨軍隊已是“強弓之未”,已無力再打。為了加大美蔣矛盾,表示金門並未“停火”,同時使蔣介石德到拒絕從金、馬減少駐軍的口實,毛澤東經考慮後,中央軍委又於11月3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