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5部分

欲下,昱前叩頭言:‘禮,天子鴻洞以贈,所以重郊廟也。陛下柰何冒危險,不以義割哀?’上即還。”

皇帝、皇后以下皆去麤服,服大紅,還宮反廬,立主如禮。桑木主尺二寸,不書諡。虞禮畢,祔於廟,如禮。'一'

注'一'漢舊儀曰:“高帝崩三日,小斂室中□下。作慄木主,長八寸,前方後圓,圍一尺,置□中,望外,內張撓絮以鄣外,以皓木大如指,長三尺,四枚,纏以皓皮四方置□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斂棺,以黍飯羊舌祭之□中。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牆壁埳中,望內,外不出室堂之上。坐為五時衣、冠、履,幾、杖、竹籠。為俑人,無頭,坐起如生時。皇后主長七寸,圍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長九寸。上林給慄木,長安祠廟作神主,東園秘器作梓棺,素木長丈三尺,崇廣四尺。”

先大駕日遊冠衣於諸宮諸殿,髃臣皆吉服從會如儀。皇帝近臣喪服如禮。醳大紅,服小紅,十一升都布練冠。醳小紅,服纖。醳纖,服留黃,冠常冠。近臣及二千石以下皆服留黃冠。百官衣皂。每變服,從哭詣陵會如儀。祭以特牲,不進毛血首。司徒、光祿勳備三爵如禮。'一'

注'一'古今注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後焉。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馬門。寢殿、鍾虡皆在周垣內。堤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帝王世記曰:“在臨平亭之南,西望平陰,東南去雒陽十五里。”明帝顯節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七十四頃五畝。帝王世記曰:“故富壽亭也,西北在雒陽三十七里。”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

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里。”和帝慎陵,山方三百八十步,高十丈。無周坦,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三十一頃二十畝二百步。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四十一里。”殤帝康陵,山週二百八步,高五丈五尺。行馬四出司馬門。寢殿、鍾虡在行馬中。因寢殿為廟。園吏寺舍在殿北。堤封田十三頃十九畝二百五十步。帝王世記曰:“高五丈四尺。去雒陽四十八里。”安帝恭陵,山週二百六十步,高十五丈。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內。寢殿、園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一十四頃五十六畝。帝王世記曰:“高十一丈。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

順帝憲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四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司馬門內。寢殿、園省寺吏舍在殿東。堤封田十八頃十九畝三十步。帝王世記曰:“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衝帝懷陵,山方百八十三步,高四丈六尺。為寢殿行馬,四出門。園寺吏舍在殿東。堤封田五頃八十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質帝靜陵,山方百三十六步,高五丈五尺,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寢殿、鍾虡在行馬中,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十二頃五十四畝。因寢為廟。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去雒陽三十二里。”

桓帝宣陵,帝王世記曰:“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里。”

靈帝文陵,帝王世記曰:“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陽西北,去雒陽二十里。”

獻帝禪陵,帝王世記曰:“不起墳,深五丈,前堂方一丈八尺,後堂方一丈五尺,角廣六尺。在河內山陽之濁城西北,去濁城直行十一里,斜行七里,去懷陵百一十里,去山陽五十里,南去雒陽三百一十里。”蔡質漢儀曰:“十二陵令見河南尹無敬也。”魏文帝終制略曰:“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霸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釋之忠以利君,明帝愛以害親也。忠臣孝子,宜思釋之之言,察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柙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也,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臣昭案:

董卓傳:“卓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頉墓,收其珍寶。”卓別傳曰:“發成帝陵,解金縷,探含璣焉。”呂氏春秋略曰:“審知生,聖人之要也;審知死,聖人之極也。知生者,不以物害生;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