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渴望在山西建立一個根據地的,陝北情況實在是不適合軍隊發展。這麼好的機會,就這麼放棄,實在心中有所不甘。
劉伯承從內心是很認同鄧小平的觀點,幾年前紅軍意圖從綏遠、寧夏打通到蘇聯到國際線路都宣告失敗,被改編為八路軍後只能偏居陝北,各種物資都受控於國民黨,再難以如紅軍般發展壯大。蘇聯承認“滿洲國”後,讓八路軍放棄了對他們對任何希望。長期受到國民黨圍剿,有著血地教訓的中央。時時刻刻不忘記黨指揮槍和軍隊建設。過去地經驗很清楚告訴他們,放棄了自己地武裝,就等於束手就擒。距死亡也就不遠了。
八路軍四年過去了,不說李成坤部那翻天覆地的變化頭的國民黨軍隊也忙著整編、進行正規化建設,軍隊作戰力與紅軍作戰時提升不止一點,八路軍卻被困這窮山惡水之間,戰鬥力沒有得到絲毫地提高。對此他憂心忡忡。中央對這種困難局面提出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部隊必須走出去。滬會戰,參戰表明了抗日決心。事實上,蔣石也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抽調了全國到武裝力量抵達淞滬戰場。黑龍江、廣西、四川、貴州……無論對國民政府平日有多少怨言,在國難當頭,都毅然開赴戰場。
“這些情況我們先發報給中央。看看他們的意見,我的意見是,能不回去,就不回去。能在這裡紮根是最好不過,這麼也不能白白便宜了閻錫山。”劉伯承笑了笑。“這個要得,他閻百川這次打完了也要頭疼得很,中央軍那尊大神可是好請不好送喲!這次宋師長可是幫了我們大忙的,這個朋友要得,只是可惜了此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是啊,這段時間對第五師和宋錦河師長的接觸,讓我對他們軍隊有兩個全新對認識。他們上至中高階指揮官,下至普通士兵,對我們態度都算熱情。在這些熱情中,有層似有似無地隔膜,我們政工幹部用在以前“白軍”、土匪武裝身上百用百靈的方法對他們效果很不明顯。我們對他們對宣傳,第五師也未提出任何的異議,起初我們宣傳幹部發給他們的宣傳紙,當面他們很有禮貌的收了起來,卻沒有絲毫的表示。
我原本以為是他們軍隊內有規定,前天我們都一位政工幹部遇到一個思想進步計程車兵,和他交談後得知令我大吃一驚大真相:幾乎沒有人對我們所謂宣感測到興趣,甚至因為蘇聯的原因,有部分人對此有些反感。我們宣揚對那些政策在他們眼中也是最正常不過,不過區別是,我們還是給他們許下諾言,他們地家鄉卻正在實施這些。他們實施雖是具有強迫性質的徵兵制度,但對此少有人感到反感,相反,他們家鄉幾乎都是踴躍都報名,以參軍和日寇作戰為榮。
農民基本都擁有自己都土地,工人雖受資本家都剝削,但他們頒佈都一系列法律法規保障了他們都基本權益,並且成立工會加以監督,只要有手有腳,自己和家人基本不會餓肚子。更不要說低成本最低限度低福利保障制度和高投入的免費教育系統,這些做法徹底的打消了他們地後顧之憂。這在目前的中國各地,都是難以企及地,就連我們政工幹部都未聽過。所以我們政工幹部還套用以前都老一套宣傳方法,人家根本就不吃這一套,在他們頭上碰釘子也是必然的。”
—
對鄧小平的感嘆,曾經在蘇聯軍校學習過的劉伯承是深有體會的。這支軍隊和以前見到的軍隊都不相同,大多數的情況下給人的印象都是整潔、勤奮、守紀律、辦事效率高,文化程度也普遍比較高,就連普通士兵都至少都接受過幾年正規教育,而不是八路軍中簡單的識字教育。事實上劉伯承不知道的是,這批士兵大多都是近十年中接受教育的,外面炮火連天的時候,他們卻安心於自己的學業,等他們成長到了服役年齡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接受了數年的教育,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同時也是受教育時間最長的。
他們大多數人都很同情關內的同胞悲慘命運,因為他們其中相當多的人,都是從關內移民過去的。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很難被改變過來,絕大部分的人都對自己故鄉的成就都有外人難以理解的榮譽感。事實上他們對他們家鄉和李成坤目前實施的政策都非常的擁戴,他們的日子也遠比關內要好得多,只要戰爭結束,他們相信他們的生活只會變得更加美好,甚至追上列強也並非空談,要和他們講比之關內要難上不少。
“打了這麼多年仗,我還是頭一次碰到了這種情況。他們擺明了合作的態度。從上到下都很熱情。但是我卻發現,他們熱情之中,對我們總有種隔閡。我們的工作也做不到點子上去。”鄧小平聽了他地感嘆,也點點頭,“以前我們和國民黨打,有很多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