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才是他認為懷荒鎮的重心所在。在這個沒有冷鮮肉的年代,粟米,稻米都便於儲藏,而牛羊魚肉則不在此範疇,一場普通畜疫就可能讓牧群中的牛羊不存幾隻。還不怎麼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在漢代,百姓日常主食,還是粟米,小麥雖有耕種,但是屬於雜糧,直到兩稅法前,官府實行租庸調製,其中租二石粟、庸絹半匹、綿三兩,調役二十日。收稅主要還是粟米為主,不足雜糧輔之。而到了隋末唐初,因為小麥有兩季種植的優勢,因為在北方逐漸達到與粟米相當的地位。而朝廷推廣兩稅法,在夏季時徵收小麥。
小麥耐寒好,在懷荒鎮南坡到處都是小麥田,冬小麥早已是種植下去,在大片田裡,無論漢人的百姓們,都是一身皮衣麻衣混搭的風格,一列一列的走到早春的凍土裡,檢查墒情,以免失墒。而除了麥田,另一邊土地,也準備農時到了後,平整分別平整為粟米田,高粱田。粟米耐旱耐貧瘠,煮粥又比小麥好吃,一直是隋唐前百姓們喜聞樂見的食物。
李重九在田裡慢慢走過去,幾名老農聞之太守前來,連忙上前拜見李重九。李重九到是與他們問了許多農事,隋唐不必明清,無論是讀書人官吏都要懂得很多,在過去不能辨別菽麥,就被人視為無慧,而到了後世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已成了讀書人的代名詞。而到了今天,恐怕連很多大學生都要呵呵了。
老農與李重九絮絮叨叨了說了很多,除了穀物的種植外,他們還希望在入春後,可以在南坡這裡牧鴨、牧雞,這樣一來可以有禽肉吃,二來還以防蝗災,三來糞便還能作肥。
李重九聽了覺得有道理,當即讓劉易落實此事,儘快去辦。幾名老農聽了都是一同拜謝。
ps:這幾天工作事情忙,又要保證質量,所以更新遲了,抱歉,明天儘量早更新。(未完待續。)
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
費了一日,將農事視察完畢後,李重九返回懷荒鎮,到了傍晚,遠處的車軲轆響起,又是一個車隊的胡人部落正從遠方草原遷至懷荒鎮附近建立營帳,準備互市。
看著遠處星火點點,周旭,劉易,姬川胸中都盈滿了自豪之情。當初懷荒鎮開鎮時那樣的倉促,四野的荒涼,如今是再也見不到了。僅僅是城外胡商,胡人部落超過六千人,而城內百姓的人口也已是接近了萬人,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皆有,已是快要達到隋朝一個上縣的標準。
李重九見之一幕,對於將來萬一懷荒鎮發生的戰事,更是憂心,萬一戰事一起這好容易經營的大好局面都是要破壞了。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李重九決定在今年內,在御夷鎮再開設草市,一來御夷鎮更遠離突厥,靠近烏侯秦水,二來這也是分桃之計。
同時李重九也命曇宗在懷荒鎮四周,再設十個烽火墩,每個烽火墩裡駐兵十人,若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放明火,墩裡常備十匹快馬,一旦敵人來襲,不必堅守可以速退。此外李重九還加強了懷荒鎮守備,將駐軍由一千人增至一千五百人。曇宗可以從附近胡人部族之中募兵,揀在懷荒鎮駐紮一年以上的番兵,以及漢人為軍,至於駐軍一面操練,一面進行軍屯以及放牧,解決部分軍糧。
僅僅是設立烽火墩,只是增加預警的時間,以及增加駐軍。對於突厥二十萬鐵騎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當然突厥汗庭南遷也需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李重九尋思必須想個其他辦法,才避免懷荒鎮遭到突厥的攻擊。
在懷荒鎮休息了三日。也算讓漢軍士卒與家人團聚,之後李重九率領大軍返回御夷鎮。經過大半年,雖中間因為大雪歇了一段,御夷鎮附近高山堡,九連堡都已是修築完畢,包括主城大宏城在內,御夷鎮防禦體系,已是成為了銅牆鐵壁一般。
塢堡之上,兵卒持戈守衛。黃色的夯土堡壘聳立,猶如草原平地而起的一個個山丘。
這一幕令李重九因為可能到來的戰事而緊繃的神經上,稍稍鬆懈了一些,而跟隨李重九的番軍騎兵們看到御夷鎮後,皆是爆發出了歡呼聲,因為他們總算回家了,這一次去中原他們都是收穫頗豐,各自回到部落後,就可以讓妻兒們分享他們的喜悅。而室得部原俟斤。以及汗國的長老們,早就一併在御夷鎮外迎接李重九凱旋大軍。李重九這才剛剛下馬,室得芸,平平二人就一左一右地緊緊抱住了自己。
述說一番別來之情。李重九當下問:“莫賀弗部,契箇部他們的動向如何?”
眾長老聽了,一個個皆是不語。大長老庫莫言道:“可汗。還是入了大帳再商議。”
李重九會意,當下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