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在場將領不由動搖,不少人出言請李重九暫避其鋒。
有人言攻夏兩個多月,已師老疲憊,正可乘此大勝之機,班師回京,既全了顏面,也可解雁門之圍。
見眾將之意,薛萬徹出首憤然言道:“劉黑闥窮蹙,垂將面縛,今突厥北來,不過虛言恐嚇,若是半途而廢,劉黑闥將盡復其地,到時要想再取就難了。”
就在趙國雁門,上谷受到突厥大舉入侵之時,突厥大軍亦進犯河西之。
此事傳到長安,令身在長春宮的李淵,立即返回京都。
原來就在幾日前,處羅可汗還派其弟步利設率三萬鐵騎,進犯西河,唐軍守將楊仁恭以為對方不過小股人馬,貿然出擊作戰,結果大敗,邊民被擄走數千。
而李世民的主力唐軍,這時才剛剛抵達新安,突厥鐵騎已臨於西河,雖不是蒲津,但一樣驚動了長安。長安百姓已是許久,沒有聽聞過胡騎踏破邊地,進犯長安的訊息。
就算李唐眼前強盛,但面對突厥人,百姓們亦並不十分有信心。當下長安城內,本已是居高不下的米價,再攀高峰,眾百姓紛紛入市搶米囤積,亦有大戶從長安遷至跟安定一些的蜀中定居。
突厥大軍令長安一夕數驚。
同樣一名突厥使者亦是大搖大擺入無極宮,向李淵與百官,奉上處羅可汗的親筆信。
信中所言,鄭國乃是奉正朔之國,同時也是突厥邦交,李唐興兵討伐,乃是無端興兵,是不義之舉。突厥不忍見此無道之舉,發生在友鄰之國上。
信中所言若是李唐不從前線退兵,突厥處羅可汗將親率突厥鐵騎,與唐主共會獵於渭水河畔。
李淵見信之後,勃然大怒,但對著突厥使者,卻沒有發作。
李淵退朝後,回到宮內,將突厥國書怒擲於地罵道:“突厥狗,欺我大唐無人否?”
重臣裴寂入了宮中,見李淵大怒,連忙勸道:“陛下息怒,萬一氣壞了身子,豈非令突厥高興。”
李淵手指地上處羅親筆信,喝道:“當年朕割地贈金,以結好突厥人,沒想到才過一年,突厥竟又來這一套。都說突厥人乃是狼性,怎麼喂也喂不飽,果真沒有。裴卿立即擬詔,叫世民班師,朕要以全國之力,與處羅拼了。”
裴寂心知李淵在說氣話,不會真的如此,否則當殿之上就不會忍突厥使者了。
不過裴寂仍是言道:“陛下息怒,大軍已至新安,豈可調回,眼下只有另謀他策。”(未完待續。。)
第五百零七章 中策
邯鄲城下。
箭矢如雨,兩萬趙軍三面圍城,猛攻邯鄲城。
城中夏軍守卒雖拼命抵抗,但激戰一日已是十分疲乏,不久城牆東面,三百名趙軍銳卒,佔據了一道城牆,開啟了缺口。
城上計程車卒們一手持盾,一手持刀,與圍困上來的夏軍奮勇廝殺。
隨著戰局的進行,後續的趙軍陸續登城,城上士卒已穩住了戰線,並開始反擊夏軍。
看到這一幕,趙軍眾將皆是一片喜色,在下首坐鎮的李重九,亦是點了點頭,再過不久,邯鄲已可破城。
正在李重九看著邯鄲城戰況時,一名將領急奔至李重九帥旗前,言道:“幽京急報!”
“念!”李重九聽說是幽京疾報,心知必然突厥又有異動了。
“弱水州都護府稟告幽京,言突厥突利部的騎兵出兵烏侯秦水在一帶!”
此言一出,在場眾將臉上的喜色,都是消退。先是突厥六萬人馬,現在又是突利部。
“知道了。”
薛萬述言道:“可汗,現在連突利部都出動。處羅的用意,是一點點添兵施壓,還是真的要伐趙?”
李重九聞言問道:“英賀弗,額託的兵馬,現在何處?”
張玄素言道:“啟稟王上,攻陷武安後,英賀弗,額託部正在附近休整,沒有出兵作戰。”
李重九聽了點點頭,沒有說話,一旁薛萬述言道:“王上是否有意在這時候。將英賀弗,額託的五萬騎兵調回草原。以對抗突厥的攻勢。”
薛萬徹言道:“也對,下面就是攻打洺州之戰。番軍騎兵於攻城戰無益,不如調回塞外。”
“萬萬不可。”眾人視之,原來是張玄素出言反對。
李重九問道:“張侍郎,為何不可?”
張玄素言道:“我軍伐夏出動人馬十二萬,眼下分兵把守河北數郡之地,又要駐守黎陽重地,兵力已是不足,何況宇文化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