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7部分

候,幽燕鐵騎在手,將兵十萬,若是大舉渡河援鄭,朕擔心伐鄭一事,會功敗垂成。”

李世民言道:“父皇不必擔心,李重九有掃清**之志,王世充此人好猜忌,又加帝位在身。兩人彼此必然不睦。兩家若是聯合,也是因利而導,相互心懷鬼胎,面和而心不和,反給與兒臣可乘之機。何況李重九一日未攻下洺州,一日不敢大舉南下。”

李淵言道:“吾兒說得有幾分道理。”

接著李淵與李世民又叮囑了幾句,三兄弟拜別李淵後,各自率軍離開。

李建成與李建成,李元吉也在此分道。霸陵亭乃是潼關道、武關道、蒲津關道交匯之處。李建成直接率人馬,北上走蒲津關道,渡黃河至蒲津以備突厥,而李世民,李元吉則親率十萬精銳關中府軍,東出潼關官道。

還有一條武關道,則是往南而行,通江漢,乃是戰國時秦楚爭雄時所闢。

十萬關中府兵經灞橋,日行六十里,直奔潼關,除了府兵之外,輾轉運輸民役亦是倍於戰兵。

當時渭河已不可通,原因是渭河水量不夠,流淺沙多。由陝州到潼關雖可用水運,但從但潼關到長安一段卻十分難行,一段時間渭水甚至不能通糧船,僅浮竹木編筏。

故此在開皇四年時楊堅令宇文愷開廣通渠,長三百多里由潼關而至黃河,漕糧自此可從黃河通長安。不過廣通渠開通已是二十多年,因仍是引用多沙的渭水,不久又陷入淤塞的局面,所以潼關到長安一段卻要用牛車陸挽。

李世民率大軍於潼關大道上而行,一條潼關道也是歷經無數風雨。關中西面號稱崤函之固,唯有潼關官道可行。黃河雖越崤函,但因有三門砥柱之險,舟船至此不通,所以長安洛陽,唯有潼關官道一途可行。

現在潼關官道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