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令在場鄭軍大將紛紛附和。
司徒段達言道:“趙主方破劉黑闥,聲勢正旺啊。”
內史令長孫安世言道:“眼下趙主率十幾萬大軍屯於黎陽,觀兵於洺州,不是正有南渡大河之意。”
王世充聽眾將議論,拍腿言道:“大將軍以為朕不願意嗎?前一段朕命薛卿使趙,結果李重九不許也就罷了,還拐走朕秦,羅兩員大將,這口氣朕到現在都咽不下啊。”
楊公卿抱拳言道:“陛下乃是做大事的人,豈可拘泥於過去恩怨呢?眼下不論與李唐之戰,勝負如何,請河北之援兵,勢在必行。”
“何況此一時彼一時,要知道李淵這老賊得隴而望蜀,此次他大舉伐鄭,若給他平鄭,必然伐趙,趙主乃是梟雄一般的人物,怎麼會看不透這一點?”
邴元真言道:“只是怕李重九現在攻伐劉黑闥,無暇分身來援鄭倒是真的,但無論如何,探探他的口風也是好的。”
王世充捏須言道:“邴,單,楊三位愛卿,說的有理,既然如此朕再派人使趙,杜愛卿,這一次你就替朕走一趟吧。”
吏部尚書杜淹出手言道:“陛下,微臣雖不如蘇秦,張儀,但必當盡力而為。”
當日吏部尚書杜淹,帶了厚禮,就從河陽坐一艘水軍戰艦,沿著黃河順流而下,到了黎陽渡上岸後聞之李重九正在大名,當下又坐船趕至大名。
杜淹肩負使命,絲毫不敢怠慢,一路行色匆匆在大名登岸後,得知趙軍大軍已從大名出發,要攻打夏軍邯鄲城,李重九親自率軍征討。
當下杜淹更是直追到趙軍行營之後,拜見李重九。
李重九一席戎裝在身,聽說鄭國使者前來,就算不用想,也知道對方這時候來尋自己是為了什麼。
軍中薛萬述言道:“鄭國來使,必是為王世充求援兵一事。眼下劉黑闥未破,我軍哪裡有餘力援鄭。”
張玄素言道:“我軍對於援鄭之事,暫時有心無力,但也要交好一二,以堅定王世充抗唐之心。”
李重九言道:“就宣鄭國使者入內吧。”
不久後,杜淹入營拜見。
杜淹步入趙軍大營,此人還有很有來頭,對方乃是關中大閥京兆杜氏的子弟,祖上不是任刺史,即是郡守,同時還是杜如晦的叔父。此人年輕時曾言說天子好用隱士,不如隱之太白山。於是隱居不仕,後隋文帝聞之後大怒,將他流放至江南,隋文帝死後才入朝為官。
而這位裝逼失敗的杜淹,也是吸取教訓,不再裝逼,十分恭敬地拜見李重九,言道:“現今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趙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勢。若借古喻今,李唐其勢最強,可比曹魏,鄭國可比東吳,趙國可比西蜀,現今唐舉兵臨鄭,唐軍勢大,而鄭國難有轉圜之地,兵馬又不如唐軍,局勢艱危。”
“唐強鄭弱,勢必不支。鄭亡,則趙不能獨立矣。不如兩家為盟,結為兄弟之邦,發兵救之,趙擊其外,鄭攻其內,破唐必矣。”
杜淹這番說辭醞釀很久,將眼下天下形勢比作漢末三國,懇請李重九能出抗唐而援鄭。
李重九聞言沉思一陣,問道:“未知鄭主如何佈置以應對李世民?”
杜淹也不隱瞞,言道:“精兵強將屯於洛陽,外則守襄陽,虎牢,懷州。”
李重九聞言點了點頭,言道:“鄭主與李密在洛陽交戰多年,果真深通謀略,此雖非上策,但也是鄭主眼下最好應對之策了。”
李重九所言的上策,則是不在洛陽,而禦敵尋於洛陽周邊決戰,但王世充這大老粗,強以軍閥身份上位,又殺了皇泰主了,弄得周邊官吏,將領皆思棄鄭而投奔李唐,所以導致王世充對於異姓大將不能信任,只好將軍權交給幾個親族。
之後王世充準備集中精兵與李唐決戰,能勝最好,不能勝就退守洛陽堅城,效仿當年與李密作戰,利用洛陽大城與李唐死磕。但憑著一座孤城,斷然不能自守,王世充於是在周邊實行重點防禦。
襄陽城,關乎南北之還要,還可聯合梁王蕭銑。
虎牢,不用多提,南連嵩嶽,北瀕黃河,乃是洛陽東面貫通河南,山東的通道,也是重要門戶。
而懷州,則是王世充唯一在河北的據點,護翼河陽,阻止唐軍水軍,要沿著黃河隨流直下,攻打王世充後方。
杜淹聽李重九讚許王世充,當下大喜,言道:“那麼趙王可否立即出兵援鄭?”
李重九言道:“稍安勿躁,若要朕出兵援鄭,那麼鄭主需答允孤三個條件。”(未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