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刺史府。
姬川正是風塵僕僕,他正是從恆山郡趕回,參與這次軍議。
竇建德來勢洶洶,恆山郡,涿郡都可能乃是竇建德主攻的方向。姬川意見當然至關重要。
大堂之內,眾人分坐,姬川侃侃言道:“我軍與竇建德秋季爭雄河北,有三勝三利。”
“何為三勝?”李重九問道。
“地利勝,騎兵勝,秋戰勝。”眾人聽了皆是點頭,姬川說得都是李重九的優勢所在。李重九有燕雲天險在手,這是地利,幽州有草原番騎相助,竇建德卻騎兵短缺,這是騎兵勝,秋季決戰,馬匹正是膘肥馬壯,況且秋季沒有大雨,土地乾旱,利於騎兵馳騁。
眾人對此都是了熟於胸。
“那何為三利?”
姬川看了一眼眾人,言道:“三利為,早戰利於晚戰,決戰利於持久戰,後發制人利於先發制人。”
姬川這麼說,眾人不由就費解了。
溫彥博問道:“姬郎中,不凡說個清楚,我想大家都是不解。”
姬川點了點頭,言道:“這三利之中,前兩利,是相對天下大勢而論的,李唐現今,天下三分有一,未據河北全境前,不可爭鋒。若是我軍與竇建德戰事,延綿陷入持久戰,兩方兩敗俱傷,最後只能給李唐漁翁得利。”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此話深合我心。” 眾臣聽了也是恍然,深覺的姬川真是金玉之言。
“那後發制人利於先發制人呢?”
姬川言道:“竇建德兵多將廣。來勢遠勝於我軍,我軍勢弱。若主動進攻顯是不現實。只有誘其先攻,我軍後發制人。可依據燕雲之險固守,我軍再以輕騎騷擾,絕其糧道。竇建德軍勢雖眾,但若食道被截,十萬大軍盡為土雞瓦狗,一戰可以勝克。”
姬川說完,薛萬徹,王馬漢等大將一併而起言道:“姬郎中說得極是。”
一旁記室參軍王珪,言道:“眼下竇建德據博陵。河間,渤海三郡,與我恆山郡,上谷郡,涿郡三軍接壤,竇建德十萬大軍貴在專,而我數萬大軍佈於數郡在散,竇建德現在等於攥緊五指,攻我一指。”
王珪說完。這邊一名將領,匆匆上堂先李重九稟報言道:“啟稟上谷公,前方軍情,竇建德將大軍屯駐高陽。並調河北糧草屯駐在此,眼下軍糧正源源不斷運至。”
聽到將領稟報,這王珪言道:“竇建德用兵十分持重穩健。並沒有冒進,這顯然是穩紮穩打成算。”
一旁薛萬徹言道:“從地圖上來。以高陽為囤糧之所,無論是恆山。上谷,涿郡都處於竇建德兵鋒之下,況且從此用兵至三郡,糧道都不遠。”
“竇建德非無謀之輩,他也知道十萬大軍出征在外,糧道關鍵,故而必是重兵佈防。”
“自古以來,以弱勝強,莫過於火攻,固守反擊,斷敵糧道,竇建德不是袁本初,要再來一次官渡之戰難。”
眾人議論紛紛。
但眾人也知姬川誘敵深入的計謀,恐怕難以成功。
姬川言道:“竇建德的主攻方向琢磨不定,現在我軍兵力有限,不知該投入何處決戰。”
現在李重九大軍正從各面調往薊縣正在集結,但問題是竇建德囤兵高陽,幽州三郡都在他的兵鋒之下。現在竇建德猶蓄水築壩,將主力屯駐於高陽,準備雷霆一擊,而李重九要想擊破竇建德,必須截其主力正面對決。
“距離高陽最近是哪個縣?”李重九問道。
“回稟上谷公,是上谷郡的遂城縣。”
上谷郡遂城縣。
城牆之上,士卒們手舉著火把來回巡弋。
“參見縣令!”
黑夜中,一名蓄著三縷長鬚的男人,走到城牆之上,士卒們紛紛行禮。
縣令點點頭,繼續邁步而行,巡視各處。
身後的主薄上前言道:“明公啊,這新募來的三百鄉兵,給劉縣尉操練得甚是得力啊,你看士卒們計程車氣都很高昂啊。”
縣令點點頭,面上卻有重憂。
當初上谷郡戰亂,人口不足一半,李重九據上谷郡後,因遂城縣戶數不足,故而廢之,併入易縣。直到了去年,上谷郡形勢好轉,再度恢復上谷六縣,他於是被任為遂城縣縣令,治理這兩千戶的小縣。
哪知自己赴任還不到一年,就傳來竇建德來犯的訊息。遂城縣乃是邊縣,城內捕快,弓手,加鄉兵不足兩百人,就算加上臨時募的三百人,在如此傾國之戰中,又有幾分用處?只能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