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十八路水寨風雨同秋
第一章世外桃花源緣起殺胡令
“呼……”
風。
疾風。
秋高爽日,凜冬之風。
一位老乞顫顫巍巍像這這個小鎮走來,小鎮地處中原,鎮外有兩根好牌坊,時過境遷,歲月過往,上方早已佈滿雜物,不復往日之夕榮。
老乞坐在牌坊底下,北風吹得他不禁緊了緊身上的破裳。
不多時,來了一個小孩,小孩手裡拿著一個咬去一半的饅頭,遠遠的,好奇的打量著他。
“少年郎,少年郎,倘若你願意分我一些饅頭,老朽將用故事交換。”
“你能有什麼好故事呀?”
“嘿嘿,當然是好故事了。”
“那你先說,我聽了,如果是好故事,自然給你。”
“好好好,君子一言。”
“駟馬難追!”
這是一個很久遠很久遠的故事,久遠到幾乎沒有一個人記得。這是一個很鮮為人知很鮮為人知的故事,鮮為人知到幾乎沒有人知道……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那桃花林何在?那桃花林在太行斜嶺之中,西有西河,東有奇河,兩河之間,是廣袤無垠的數百里。廣袤無垠的數百里,俱是桃樹。時節一到,俱是桃花,美不勝收。
不過千百年來,一直無人尋到,太行斜嶺,畢竟太行山脈裡那無數的巍峨都能被稱之為斜嶺……
秋日昏黃,天高雲闊,多麼美好的時節,然而這方圓百里的桃林外,此刻已聚集了無數兵馬。
無數兵,鎧甲鮮明;無數馬,鮮明鎧甲;手中弓駑,是萬箭齊發的殺人弓弩;腰間刀劍,是吹毛斷髮的殺人刀劍。
來了,那一聲號令……
萬箭齊發,箭矢密佈青雲,猶如漫天飛蝗,猶如星羅密佈,猶如大雨傾盆。鈧鏘聲此起彼伏,殺氣濃厚欲卷天雲……
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書削減州郡兵馬。胡人逐漸在朝中得到同遇,入朝為官,出仕從政。或繼承先輩爵位,或拉幫結夥,初露鋒芒……逐漸的,逐漸的,氐族李特建立成漢,匈奴劉淵建立漢趙……而後鮮卑、羌人、羯戎……一時之間各種皇帝各種國家政權勢力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中華大地之上接連出現。那茹毛飲血的牲口,那不通人性的禽獸……百里戰火,千里絕戶……是謂:一朝天子令,百姓何聊生,充飢無米粟,何不食肉糜?
中華瘡痍,北國破碎,血浸生毒,民不聊生……戎狄的獸行才剛剛開始,胡人的暴虐還將要持續。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這一切的天朝上人,這一切的子民父母,卻全都像王八烏龜一樣瑟縮於南方一禺,樂不思蜀……不僅如此,甚至南逃的漢人也要被戍邊的晉軍當成流寇,男丁殺害,女子佔有……
“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
“孫、劉構逆,支黨伏誅……今日之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也,城門不復相禁……”
“趙人斬一胡首送至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稱牙門……”
風聲鶴唳,漢人終可得一大快人心之事,只不過這天有不測風雲,那人,也有旦夕禍福。
公元352年,魏帝冉閔先於昌城敗給前燕慕容恪,後於五月初三押到龍城,並在遏陘山被斬殺,鮮卑慕容儁追封之為武悼天王。
“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耶?”
那悲壯的怒吼,豪言壯志,早已是過眼雲煙的塵埃,不小心且無奈的被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隨波逐流,逐漸,可能甚至會被久居太平盛世的嬉笑人們所遺忘,所不齒,所下流……
胡人的暴行,天下盡知,如若不知,便且看這數千裡的荒涼。
眼前是一片廣袤的鹽鹼地,碎裂的土塊上毫無生氣,雖是充滿希望的清晨,但是在這裡卻看不到一絲希望的痕跡。
這片土地一直鮮有人跡,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喜慶的日子裡都很難得見上一個人影,稍有常識的人也知道。何況是在這盛夏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