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重建初見成效,北瀾城的斷壁殘垣逐漸被嶄新的建築所取代,街頭巷尾有了些許生氣。但林萌望著城中穿梭忙碌的人們,心中卻深知,物質的重建僅僅是邁向未來的第一步,若想讓北瀾城真正重生,教育與文化的重塑才是關鍵所在。
在一座翻新後的教學樓裡,陽光透過斑駁的窗戶,灑在滿是灰塵的課桌上。這座教學樓曾在末世的混亂中遭受重創,牆體開裂,玻璃破碎,是林萌帶領眾人一點點修復,才讓它重新有了教書育人的模樣。此刻,樓內聚集著北瀾城倖存的教育精英們,曾經的教師們面容滄桑,眼中卻閃爍著對知識傳承的渴望;學者們雖衣衫破舊,卻難掩周身散發的儒雅氣質;還有一群年輕的面龐,他們或許末世前還在校園中求學,如今卻已成長為對知識滿懷熱忱、渴望為家園教育事業奉獻力量的新生力量。
林萌站在講臺前,看著臺下這些懷揣希望的人們,緩緩開口,她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在空曠的教室裡迴盪:“諸位,我們都清楚,末世的降臨,如同一把利刃,斬斷了知識傳承的脈絡。孩子們在顛沛流離中長大,他們不知文字為何物,更不曉歷史的厚重。但我們不能讓文明就此湮滅,我們要在這片廢墟之上,重新點燃知識的火種。”
她微微停頓,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不僅學會當下生存所需的技能,更要讓他們銘記先輩的智慧,知曉我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賦予他們力量,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眾人紛紛點頭,眼神中滿是認同與決心。接下來的討論熱烈而有序,教師們分享著各自的教學經驗,學者們提出前沿的教育理念,年輕人則用充滿活力的思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經過長時間的商議,一套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案逐漸成形。
針對年幼的孩子,設立啟蒙班,課程聚焦於基礎的識字、算術,以及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老師們會透過生動的故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們在歡樂中認識世界。例如,用末世前的童話故事改編版,教導孩子們善良、勇敢的品質;以數數廢墟中的石塊、分配有限的食物等方式,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
稍大一些的孩子,則進入技能培養班。這裡既有實用的種植技巧培訓,老師帶著他們在城中開闢出的小菜園裡,親手種下種子,學習如何翻土、澆水、施肥,看著嫩綠的芽苗從土裡鑽出,領悟生命的頑強與收穫的不易;也有狩獵課程,經驗豐富的獵手傳授如何製作簡易陷阱、辨別動物蹤跡,以及在野外保護自己的方法。同時,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傳授也不可或缺,從地理常識,瞭解周邊山川河流的變化對生存的影響,到物理知識,明白如何利用簡單機械省力搬運重物,為孩子們開啟一扇扇知識的大門。
對於有潛力、學習能力較強的青少年,還設立了進階班,深入學習高等數學、能源原理等知識,為未來的科研、技術創新儲備人才。他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裡,擺弄著從廢墟中搜集來的儀器殘骸,嘗試還原戰前的科技成果。
為了豐富文化生活,林萌發起的“記憶傳承”專案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她深知,老人們是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他們的記憶承載著戰前的繁華與溫馨。於是,林萌親自走訪各個營地,邀請老人們講述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
在社群的篝火旁,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者,眼中閃爍著淚光,回憶起戰前城市的車水馬龍,街道上燈火輝煌,人們為了夢想忙碌奔波。孩子們圍坐在一旁,聽得入神,眼中滿是對往昔美好生活的嚮往。藝術家們受到觸動,用畫筆將這些畫面定格在畫布上,色彩斑斕的畫作描繪著戰前的都市景象、家庭的歡聚時刻,掛在社群的牆壁上,成為人們心中對過去的慰藉。
音樂家們則用自制的樂器,奏響悠揚的旋律。有的曲子激昂奮進,訴說著人類在末世的掙扎與抗爭,那激昂的節奏彷彿是戰士們衝鋒陷陣的吶喊;有的曲調舒緩哀傷,緬懷逝去的親人和曾經的家園,讓聽者不禁潸然淚下。這些音樂在篝火晚會、社群聚會中奏響,讓人們在苦難中感受到心靈的共鳴,凝聚起共克時艱的力量。
學校開學的那天,陽光格外明媚,彷彿也在為這重生的希望歡呼。孩子們穿著洗淨縫補的衣衫,揹著用廢舊布料製作的書包,滿懷期待地走向校園。校門口,林萌帶著老師們早早等候,她微笑著迎接每一個孩子,眼中滿是慈愛與期許。
走進校園,簡陋的教室裡傳出朗朗書聲。孩子們坐在粗糙的木凳上,聚精會神地看著黑板,跟著老師大聲朗讀。那聲音清脆稚嫩,卻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