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王高行周,丟了馬匹兵刃,正在著急,趙匡胤出現在眼前。
前文書講過,疆場之上,趙匡胤不是高行周的對手,落荒逃走。跑著跑著,回頭一看,高行周並沒有追趕自己。趙匡胤撥馬回到疆場之上,看見高行周正在追殺郭威。趙匡胤怕郭威有個三長兩短,尾隨其後。跟到小院附近,見高行周拴馬聽琴,趙匡胤心中高興,乘高行周不備,偷走了馬匹兵刃。等高行周出了小院,趙匡胤上前攔住去路。
高行周激凌凌打個冷戰:我是老糊塗了!在沙場上怎麼能丟下戰馬、兵刃去聽撫琴呢?這回好,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怎麼辦?束手被擒?絕對不能!豁出老命也得和他以死相拼!想到此,“倉啷”一聲拔出寶劍,闖到趙匡胤的馬前:“小孺子!吃老夫一劍!”
趙匡胤用棍把劍推出去:“慢!高王爺,我有句話說。你沒有馬匹,如同失去兩腿;沒有兵刃,如同失去雙手。手足皆無,你還能戰嗎?高王爺,要衝你死保劉承佑,跟我們為仇做對,可殺不可留。要說你的為人,提起來都挺贊成;尤其這身武藝,蓋世無雙。真要死了,你這一世英名付於流水,太可惜了!不傷你,還橫攔豎擋不讓我們進兵,自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盤古至今,常勝將軍能有幾人?霸王雖勇,烏江自刎;李存孝多猛?落個五車爭身。現在你丟槍丟馬,身穿甲冑,又無援兵,身處絕地。但是我趙匡胤不能乘人之危暗下毒手,尤其我父和你同殿稱臣,看在老一輩上,不能自殘骨肉。今天放你回營,回去想一想應該怎麼辦為對。但願你翻然猛醒,棄暗投明,如果執迷不悟,疆場再戰,我可不客氣了。”說完,用手一指半山坡:“看,你的馬匹兵刃在那,你走吧!”就這幾句話,羞得高行周無地自容,又悔又恨,一言未發,扭頭奔山坡,飛身上馬,迴歸大營。
趙匡胤是愛惜高王爺,不忍加害,哪知道他放走高行周的情景被郭威看了個滿眼。郭威在哪兒呢?就在剛才操琴的那位先生家。那位先生姓趙名普字則平,幽州薊縣人氏。趙普是一位隱士,有經天緯地之才,定國安邦之志。生不逢時,處在亂世,看不慣劉承佑這套,退歸林下,樂守田園。今天,郭威被高行周追到這靠山莊,躲進他的院子。一問是討伐劉承佑的,趙普很器重,就把他藏到裡間屋,故意撫琴,勸說高行週迴心轉意,別為劉承佑賣命。
趙普勸說高行周,郭威在裡間屋全聽清了。高行周出屋,他悄悄出來,暗中觀察。高行周到半山下和趙匡胤見面,說的什麼話和趙匡胤放走高行周,他都看得很清楚。郭威心裡很不痛快,為什麼不把高鷂子抓住,反而放虎歸山?郭威在心裡和趙匡胤有隔了。他又沒當場指明,已經走了問也沒用。郭威壓住心頭之火,走出來見了趙匡胤,進到屋裡謝過趙普救命之恩,又勸他出山,共圖大業。郭威邀他到營中當謀士,趙普再三推辭,郭威百般相讓,最後,趙普答應把家裡安排好再去軍營。
郭威和趙匡胤告別趙普,取道回城。到了城外一看,兩下已經收兵了。兩人進城一問,才知道兩下傷亡很重。休兵兩日,第三天,郭威、趙匡胤商議準備出城迎敵,軍卒來報,高行周人馬不知去向,全走了。郭威不信,親自去觀看,高行周的連營,只剩下幾座空帳篷,懸羊擂鼓,餓馬搖鈴,沒人了。派人四下打聽,才知道昨夜二更,高行周的人偃旗息鼓滅燈火,悄悄地撤了。為什麼撤兵呢?誰也摸不清怎麼回事。
郭威見高行周拔營而去,心中大喜,命趙匡胤起兵,直奔京城。大軍浩浩蕩蕩往前進發,也該著天助郭威成功,到了黃河,一夜北風,黃河封凍,軍隊順利地過河,離京城只有幾十裡地了。
趙匡胤選好地勢安營紮寨,平高墊矮,拉鹿角支賬篷,內按五行,外按八卦,分為左翼、右翼、前營、後營、中營,條條有徑,出入有門,一切全都就緒。早有探馬藍旗飛報城內,劉承佑害怕了,趕緊傳旨叫城門緊閉,吊橋扯起,放下千斤閘板;城上滾木礌石、灰瓶炮子、弩弓藥箭,嚴加防守。
城郊的百姓一看要打仗,嚇壞了,紛紛來到城下要進城,城裡不讓進,怕郭威的人馬就勢攻城。裡不出,外不進,百姓們四處逃難。郭威和趙匡胤一商量,劉承佑不管百姓死活,我們叫軍隊讓開一條道路,放百姓們過去,號令全軍不準加害他們。又為百姓紮下帳篷,供吃供喝,單等戰事平穩,送百姓回京安居樂業。
郭威紮好大營,叫戰將去城下喊話:“昏君劉承佑聽真:趕緊脫袍讓位,獻出城池,迎接仁義之師,免去你的死罪。如其不然,殺進城去,你將死無葬身之地!”
劉承佑聞報,叫軍兵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