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趙普和趙光義到在汝南王府,想請陶三春掛二路元帥到壽州救駕。陶三春不但不應,反而要辭官回原郡。這可難住了趙光義,他衝趙普使個眼色,意思是問怎麼辦才好?趙普不慌不忙說:“二王千歲,陶王妃要辭官,你就開恩准本吧!”
趙光義一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這……”趙光義不解其意,暗想:是你出的主意叫她掛帥,怎麼又放她歸故里呀?想到這為難地說:“小王不敢,得我皇兄回來才能定奪。”
趙普說:“等他得何年何月?據微臣看萬歲回不來了。他在壽州,裡無糧草,外無救兵,不久他們君臣就得被南唐抓去,南唐起兵取汴梁,我朝空虛,無人抵抗,汴梁城危在旦夕。到那時,你我全得被擒,都成了階下囚,難免被抄家斬首。咱們死可不能連累陶王妃呀!你放她母子回原郡,權當買鳥放生,快叫她們走吧!”
陶王妃聽這話扎耳朵,冷笑著說:“趙丞相,你以為陶三春怕死嗎?”
趙普說:“不怕死為何走呀?”
“三春雖然是女流,決不是貪生怕死、畏刀避劍之人。”
趙普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國家危急,萬歲遇難,你要辭官呢?”
“這……我為丈夫鄭老王爺著想,他屈死九泉,留下一滴骨血,我要把無父兒鄭印照顧好,對得起鄭子明。”
趙普一聲冷笑說道:“如果鄭王爺在世,看你這樣,他得氣死!他和萬歲是莫逆之交,萬歲落在虎口,他不會坐視不管。他寧可捨身也要救主,決不會像你,計較個人恩怨,把江山、社稷視為糞土。更不會為了自已的兒子,忘記前敵十多萬軍卒的生命。他們哪個沒有母親?有多少母親為了保家衛國送子從軍,沙場上出生入死,一去數載。她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難道不疼兒子?哪個找到朝廷前來要兒子?沒有。因為她們是賢妻良母,明白有國才有家、國破家也亡的道理。為國而陣亡,死得其所。一人陣亡,換來萬民歡樂。決不會像你,為了兒子忘記國家,迴歸故里,偏安一隅。這些話說了也沒有用,你走吧!”
丞相趙普一番話,說得陶三春羞愧難當,低下頭去。半天才說:“我並非貪生怕死、畏刀避劍,只是胸中有怨氣,不願出力。”
趙光義說:“陶王妃,當初是我皇兄之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必改就行了。難道讓他給三王爺抵償性命嗎?千錯萬錯請你諒解。現在萬歲遇難,派人回京搬兵求救,城中無有帥才,我們請王妃掛二路元帥,去前敵解圍,請王妃不要推辭,要以國事為重呀!”
陶三春左右為難,應也不好,不應也不好,沉思不語,騎虎難下。趙普看透陶三春的心思,衝著趙光義努嘴,指指膝蓋,又指指地。趙光義心裡明白,趙普是叫他下跪。趙光義有點不好意思,又一想老嫂比母,跪就脆吧:“賢嫂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情看水情。為了大宋江山,為了前敵軍卒的性命,答應吧!賢嫂若是不應,小弟求你了!”說完撩衣就要跪倒。
群臣一看,趙光義要磕頭,“忽拉”全跪下了。嚇得陶三春急忙攙起趙光義:“二王千歲你折殺三春了,只要你們看我夠元帥,我就出徵。”
趙普哈哈大笑:“那麼王妃不回原郡了?”
陶三春狠狠地瞪他一眼:“都是你舌尖嚏快,把我繞到裡邊了。”
趙普說:“不是我舌尖嘴快,而是陶王妃心地善良,深明大義。”
鄭印也樂了:“娘,早就該答應。”
趙光義說:“賢嫂需要多少兵將?何日出徵?”陶三春心想:我走得帶走兩個人,不能讓她們在京城閒著:“二王千歲,我要掛帥出征,可得挑選兩名先鋒官,要誰得給誰。你要不答應,我就不去。”
趙光義說:“文武官員全在這,隨你挑吧!”
陶三春說:“我掛帥,挑男的當先鋒,有些不方便,我要倆女的。”
趙光義說:“我朝哪有女將?你能點出名來就行。”
陶三春說:“我要老皇姑燕長公主、高懷德的夫人趙美容為先鋒官。”
趙光義聽了一咧嘴,暗想:要叫我胞妹當先鋒?我妹妹武功不錯,還真行。就是捨不得叫她去。
三春接著說:“我還要個副先鋒,要高懷亮的妻子李秀英。這兩員女將能出征,明日我就起兵,她們不去,就不用找我了。”
陶三春心明眼亮、識人物。趙美容能征慣戰,李秀英武藝出眾。當初趙匡胤下河東打北漢王劉崇,那李秀英和高懷亮交戰,打敗高懷亮後來招親,被領到京城。這老姐仨,能打能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