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字公仁,舉孝廉入仕。歷史上,曾先後侍奉袁紹、張揚,最終歸順了曹操。
董昭在曹操帳下,雖算不得頂尖謀士,但對於曹操的成功,卻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功績。
他最大的功績,便是點燃了曹操內心的慾望之火,讓他從此走上了權臣之路。
先是獻策遷都許縣,確保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能夠順利實施。後又進言效仿先秦設爵,這才有了後來魏公和魏王的名號。
此人,絕稱不上忠於漢室,但其智謀眼界,以及戰略規劃的手段,卻是不容小覷!
張塵原本忽略了此人,卻沒想到,他竟然是癭陶縣令,離自己如此之近。
既然如此,那怎能放過?張塵心中暗自尋思,或可趁此機會,將此人招至麾下?
想到這,張塵便道:“既是公與故友,我豈會加以阻攔?同為漢臣,自當勠力同心,共抗賊寇。”
張塵說罷,又環顧眾人道:“各位,如今賊軍在側,無論其目的為何,我等都不可大意。方平!”
“末將在!”
“命你安置降卒,凡願入我軍者,收編入冊,早晚訓練,不可懈怠。”張塵道,“另外,整肅軍紀,過往的不良之風不可再有!”
“末將領命!”
方平應和一聲,閃身出了大帳。
“高順。”
“末將在!”
“命你招募士卒,擴充軍力。”張塵道,“如今時不我待,雖有先登、陷陣兩營精銳,但仍是勢單力薄。大戰在即,我只能給你三天時間,招募三千軍士,以為後備。”
“末將領命!”
高順應和一聲,也退了下去。
張塵又對麴義道:“麴大哥,如今大戰一觸即發,不知是否還能助我一臂之力?”
“賢弟說哪裡話,我這些弟兄任你驅使,絕無二話!”
“如此,子凡拜謝大哥!”
張塵說著,便要下拜,麴義連忙將他扶起,道:“你我兄弟,不必如此。想我麴某人,自涼州輾轉至此,這些兄弟一路隨我出生入死,直至今日。賢弟是有大志之人,我這幫兄弟在你手下,不虧!”
張塵聽罷,不禁感激。
潘鳳立在一旁,半晌未發一言,見張塵方才排程有序,心中不由更為敬佩幾分。
只是,他心中矛盾重重,不知該如何自處。
良久,他嘆了一口氣,方才站出,對張塵施了一禮道:“大人,此間之事已了,還請允許潘某告辭 。”
張塵知他心意,絕難改變,心中也不由慨嘆萬分,轉過身對他還施一禮道。
“將軍乃真英雄也!若無將軍傳信,此刻,我滿城百姓恐怕都要命喪賊手,子凡在此代廣平百姓謝過將軍的大恩大德。”
“大人……”潘鳳愧道,“韓氏有罪在先,潘某不過盡己所能,略贖其罪罷了,豈敢言功?”
“功就是功,罪就是罪。韓玄觸犯國法,有罪當罰,將軍為國為民,有功自賞!”張塵道,“來人,取黃金千兩,贈與潘將軍!”
“大人,潘某豈敢收受……”潘鳳見軍士捧過的一盤金錠,連忙推辭。
“將軍當受。”張塵正色道,“子凡還有一句話,想忠告將軍。將軍日後若征戰沙場,還望切莫前往汜水關前。”
“這……卻是為何?”
潘鳳有些摸不著頭腦。
張塵知道,潘鳳的結局便是在汜水關前被華雄所斬,但他心中終是不忍,也只能說出這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來。
“將軍不必多問,謹記便是。”張塵握住潘鳳的手道,“今日一別,還望他日能與將軍再相見。”
潘鳳向眾人抱了抱拳,隨後轉身退出大帳,出奔營門,徑自去了。
張塵心中看著他離去的背影,不禁暗自慨嘆,也不知今日一別,日後是否還有機會相見了。
潘鳳武功雖然不錯,卻也遠遠達不到頂尖,但他為人忠義,善惡分明,心中自懷大義,這一點,張塵卻是尤為看重。
也罷,但願今日一言,能使他免去命中災禍吧。
張塵輕嘆一聲,轉頭又看向桌上的輿圖,心中暗自思索起來。
中平二年,張牛角與褚燕合力攻打癭陶,最終張牛角中流矢而死。
此事在史書上,只是一筆帶過,並未詳加描述。張塵也不知他們兵力有多少,是從何地進軍的。
但癭陶一戰,卻對黑山軍意義重大。
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