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病不起,此時大小事務全都由曹丕負責處理。
他與司馬懿親近,因此司馬懿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在曹軍中的也是舉足輕重。
“仲達,潼關、漢中撤退回來的將領與士卒已經全都回到長安,當如何處置?”
“曹仁、夏侯淵、夏侯惇、曹洪、程昱這些都是我軍的棟樑,樂進將軍又在潼關陣亡,我軍損兵折將,此時也不應再去追究眾將的罪責,當以安撫為主。”
司馬懿的話與曹丕不謀而合,那些本就是他的父兄親族,都是跟隨曹操久經沙場的重臣,他如今只是暫代曹操之位,以後也需要這些人輔佐,因此也不打算責罰。
於是讓人送去金銀吃食,加以安撫,對於樂進的家眷,更是加倍關切。
“真是不當家不知艱苦,我軍接連失敗,各地兵力加起來也不到五萬,即便還有羌族士卒,也只是表面臣服,實則暗流湧動。”
曹丕對於政事已經逐漸熟悉,此時也感覺到曹操的不易。
“秦炎在潼關整頓兵馬,想來還要進攻長安,劉備奪取漢中,也不曾有罷兵的打算,應是對雍涼也有想法。”
司馬懿看著地圖,猜測秦炎與劉備兩軍的動作,讓曹丕早做部署。
此時劉備正在南鄭,面露難色。
“如今我雖佔據川蜀,但一向自詡為漢臣,今日諸君諫言讓我進位稱王,豈不是陷我於不忠?”
劉備坐在南鄭殿中,臉上有些慍色。
諸葛亮出來勸道:“天下久無皇帝,河山分崩離析,主公坐擁川蜀,又是漢室宗親,仁義之名天下皆知,此時繼位天子,乃是眾望所歸。”
“若是主公堅守忠義,豈不是又讓麾下眾臣失望,還請主公三思。”
劉備依舊不肯依從,堅持自己漢室之臣的身份,不能行僭越之舉。
“若是天子位不行,也可暫且稱王,如今主公佔有兩川,又有荊南,倒也合理。”
諸葛亮見劉備不願稱帝,只好退而求其次,請他稱王,以此招攬天下人心。
“若是哥哥不願,到時讓旁人搶在前頭,哥哥再去追趕,恐怕讓人笑話。依我看,莫說是王位,即便是皇帝,哥哥一樣做的!”
張飛大叫著出來勸說劉備,還未說完,就被劉備嚴厲的眼神斥責回去。
“事急從權,主公登位稱王,莫要推卻!”
諸葛亮說罷,殿中眾臣全都拜倒附和。
劉備再三推辭不過,只能答應下來。
很快,劉備登位稱王的訊息傳遍天下,各地反應各不相同,有說漢室復興有望的,也有震怒非常的。
“劉備才佔據兩川與荊南,就敢稱為漢中王,看來想要收攏天下人心,已經是迫不及待。”
“主公坐擁河北、中原、荊北,威震塞外,更不能落在他後面。”
“論及聲名、民望,我主才該是稱王之人,豈能讓他織蓆販履之輩佔了先機。”
秦炎麾下,眾臣都十分不滿,義憤填膺,怒斥劉備不知廉恥。
於是眾人聚在一起,開始商議讓秦炎稱王的事宜。
三日之後,郭嘉聯合眾臣,聯名上奏,恭請秦炎榮登王座。
“天下久無人主,劉備之流都已經稱王稱霸,主公坐擁半壁江山,威震宇內,豈能落入人後,如今群臣眾志成城,上下一心,還請主公莫要讓我等臣下失望。”
秦炎聞言,面無表情,即便群臣紛紛站出來勸說,依舊還是被他拒絕。
對於這種情況,眾人早有預料,雖然與秦炎沒有事先商議,但這麼多年的君臣默契,早就有所預料。
“所謂三辭三授才顯得鄭重,主公若是輕易就答應我等請求,反倒顯得這王位來的廉價。”
五日之後,便有先帝子嗣上書,恭請秦炎登位稱王,他作為漢室血脈,聲稱願意效忠。
秦炎自然也不會同意,如今漢室已經不復存在,漢室血脈在世人的心中已經逐漸失去分量,世人提及的往往都是諸侯勢力,反倒是先漢血脈已經需要依附諸侯。
再一次被秦炎拒絕,郭嘉仍舊平靜如常。
“看來在主公心中,果然皇室的地位也不足以讓他動搖。”
郭嘉見秦炎第二次拒絕,心中又有了想法。
接下來幾日,一場關於諸侯之間誰能稱王的輿論在民間逐漸傳播開來。
從南方的襄陽、江陵,到北地的柳城,秦炎的名望早已超過劉備,尤其是在漁陽,秦炎的聲望更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