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之後,晉綏軍內所有人終於都舒了一口氣。
忻口方向面對日軍三個師團一個重炮旅團,娘子關方向面對一個師團兩個旅團,山西總共面對四個師團加上三個旅團的進攻,之前所有的前線官兵都承擔著非常大的壓力。
不過此刻壓力都變成了自豪,日軍的這種重兵集團,在中國其他地方,都是可以橫衝直撞的力量,但是在山西,卻被他們揍回了出發的地方。
不過在山西的守軍也付出高昂的代價。
這次會戰中晉綏軍的傷亡是最大的,在晉北的殘酷阻擊戰,新三師和四個旅的損失都已經近半,騎一軍的傷亡相對小一點,總計傷亡近兩萬人,是這次作戰損失最嚴重的部隊。
在忻口前線的19軍、33軍、35軍、61軍也都有不小的傷亡,尤其是守衛南懷化陣地的三個軍傷亡相對更大一點,總計超過了三萬。
34軍在作為忻口東線預備隊70師和在娘子關主陣地堅守的新四師,也同樣如此,總計傷亡超過萬人。
只有作為娘子關預備隊的新二師傷亡很小。在如此關鍵重大的戰鬥中,對於戰鬥力無法保證的部隊,所有人都不敢輕率去賭,雖然新二師也有心上陣,但是難免還是在大戰中被邊緣化。
負責忻口防線西側的中央軍十四集團軍傷亡總計兩萬多人,東線第四集團軍總計傷亡八千多人。
在娘子關的第26路軍、第27路軍、第24集團軍地方部隊總計傷亡兩萬多人,陣亡一萬一千多人,其中26路軍的傷亡最大。所以經過統計中國軍隊總共傷亡人數在十二萬多,陣亡五萬八千餘人。
經過統計,最終晉綏軍陣亡三萬多人,傷近四萬人。佔了總傷亡一多半,可以說損失已經傷筋動骨。這也是晉綏軍在成軍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戰。中原大戰時傅作義率領的主力基本都安然的儲存了下來,只不過是在戰後被裁撤了一部分。
中日之間接近二比一的比例,比第一次太原會戰時的傷亡的比例要高一些,但是也遠低於其他戰區的戰損比。
中央軍和第四集團軍的傷亡,主要時在日軍向東線和西線進攻的時候產生,這些部隊雖然也有一部分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但是比例不高,且炮兵支援力量不足,面對日軍苦苦支撐,就是拿人命來填,所以雖然實際參戰的時間不長,但是傷亡著實也不算小,並且如果不是晉綏軍的增援部隊,他們的陣地很有可能已經被日軍突破。
對於中央軍和他省客軍的補充不由閻錫山負責,而晉綏軍的損失,閻錫山第一時間就想辦法將各個部隊補齊。
首先將剩餘的預備役團全部拉到前線進行補充,經過第一次太原會戰後的整補,補充戰鬥損失填進去十幾個團,部隊擴編又補進去十幾個團,現在僅剩下十二個有訓練經驗的預備役團,閻錫山將他們全部打亂補充進各部之中。
閻錫山越來越發現了預備役團的好處,日常中經費耗費小,並且只要當地有行政區劃,日常中可以維持治安,戰時可以極快的補充給作戰部隊。且經過一定的訓練,上了戰場後的心態遠比其他新兵好。所以在第一次太原會戰後,就由當地政府將抽調的預備役團重新補充完整。
這次將戰前建立起來的四十個預備役團中剩餘十二個團也抽調走之後,也在隨後責令當地立即重建這些預備役團。
但是這些人遠遠不夠補充這次戰鬥的損失,閻錫山下令,同時在山西和綏遠的青年中開始招兵。
抗戰爆發後,山西青年的參軍熱情高漲,雖然家裡大多不捨,但是這種國難之頭,任何小家都難以獨善其身,所以很多家庭都支援家中子弟入伍。
這樣在戰鬥中就有兩萬多山西青年入伍,戰鬥結束後,又招納了上萬人。
最先入伍的兩萬人在各地預備役的帶領下進行訓練,這次大多與十二個預備役團一同補充進部隊之中,頂替陣亡士兵的缺額,新近入伍的一萬多人則是在太原完成新兵訓練。
與這些新兵一起入伍的還有幾所警察學校的畢業學員,戰爭之中,損失最大的就是士兵和基層指揮員,連、排級軍官的損失非常大,現在北方軍官學校的學員根本來不及補充,所以只能將戰前建立的預備軍官的警察學校學員派到戰場上擔任排級軍官。
對於負傷的官兵,則是缺額暫時空下,待傷愈後可以歸隊的則回到原部隊,傷後致殘的,則直接安排退伍或者轉到地方上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