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督軍府回來後,李志堅就開始給腳踏車做宣傳,李志堅想了好久都沒想出腳踏車叫什麼牌子好,還是王瑞給想了個名字,叫做復興牌,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李志堅覺得寓意挺好,於是太原腳踏車廠生產的腳踏車就叫復興牌,並安排以後要在每一輛腳踏車上都打上覆興的品牌。
李志堅找人專門算過腳踏車的成本,每輛車的車架的成本在20個大洋左右,輪圈和輪胎的成本在10個大洋左右,這還是剛開始生產規模小,成本沒有分攤的價格。
不過參考市面上的的進口腳踏車,動則價格在300大洋以上,簡直是在搶錢,李志堅讓腳踏車廠將定價都定在200大洋以下,並且在基礎式之外再設計幾款不同的樣式,參考國外最新潮的樣式,將一些時尚的元素加入其中,李志堅的要求是造型要遠遠好於進口產品。
最終在李志堅的親自參與下,總共先設計了三種樣式,分別是男式和女式、貨運式,男式也就是原先設計的基本式,車上有橫樑,看起來比較陽剛,價格為180大洋,而女式的去除了橫樑,外形比較柔婉,價格也比男式的便宜二十個大洋,貨運式是最貴的,車身都是經過特別加強,重心在中間,並且在後面設定了加強的貨架,可以一次性運送幾十公斤的東西,這個的價錢也是最貴的,定為198大洋。
在注重外觀的同時,太原腳踏車廠的腳踏車更加註重質量,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腳踏車絕對是奢侈品的存在,往往需要一個普通家庭幾年的收入才能購買一輛,所以必須要保證腳踏車能有多年的使用壽命。
所以腳踏車廠一方面對腳踏車的結構都進行了加強加固,另一方面也使用了比較好的車漆來保證防鏽效果。
在三款腳踏車都批次下線後,李志堅讓人找了一百個青年學生,在培訓教會怎麼騎車後,讓這些學生舉著標有復興牌的旗子,騎著剛出產的腳踏車,在太原城內連續繞了幾天,使得整個太原城都知道了復興牌腳踏車。
在銷售時,李志堅又創新了銷售方式,在專門的售賣店裡,顧客如果是在政府、學校、醫院等地方工作,有固定收入的人,可以先付一半的貨款,其餘的分期償還,最長可以分兩年內還清,只需要支付很低的利息就可以。
這種方式帶來了極大的銷售熱潮,太原城多年都沒有經歷過大戰,中原大戰雖然使得晉綏軍元氣受損,但是對於太原城卻沒有多大的影響,市民們普遍有一定的積蓄,太原腳踏車廠生產的腳踏車質量好、花樣多,支付手段也多樣,一時間在太原城引起了銷售的熱潮,每天來看車、買車的人絡繹不絕。
不過令李志堅比較意外的是,購買腳踏車的除了太原市民外,閻錫山的督軍府也購入了大量的腳踏車。之前在李志堅給督軍府送去了十輛腳踏車後,閻錫山讓人對這些車子的質量進行了檢驗,最終的結論是並不比國外的產品質量差,並且貨運式的非常實用,現在需要運輸的地方非常多,這種車可以解決很多地方的燃眉之急。聽到專門人士的評價,閻錫山也為了支援本地的產業發展,就著令督軍府向太原腳踏車廠購買了一千輛貨運式腳踏車,然後分發給各個部門。
李志堅得知是閻錫山親自下的命令,知道閻錫山是在幫他,所以馬上又去求見閻錫山,提出給督軍府再贈送一百輛,對於李志堅的好意,閻錫山也沒有拒絕,拿這些腳踏車做人情也不錯,畢竟腳踏車也不是小件,況且自己也沒有白拿李志堅的,他下令購買的一千輛車,利潤肯定比這這一百輛車要多。
現在腳踏車的銷路是有了,最讓李志堅發愁的反而是原料,由於太原的鋼廠生產的鋼要優先供給兵工廠,所以生產腳踏車的原料供應並不能完全保證,限制了產能的擴大。
有了銷售腳踏車的收入,李志堅決定建立自己的鍊鋼廠,太原周圍就有好幾座高品質的鐵礦區,太原兵工廠使用的是太原北的礦區,在城南不遠處還有一座富鐵礦區,為了減小運輸壓力,又方便工人上工,併兼顧安保,李志堅設計將鍊鋼廠直接佈置在了城南牆根處,裝置還是從美國購入。
李志堅也知道新鋼鐵廠的規模也不大,也只是解除腳踏車生產上的制約,想要山西產業整體上一個臺階,還是要著重發展工業的基礎——鋼鐵。
他之前透過美國引進的幾套中小型鍊鋼裝置,都屬於小打小鬧,對於一個地區乃至國家實力的提升,實際上只是有一些聊勝於無的意義,但是發展大鋼鐵產業,就需要龐大的投入,以他的財力和現在山西的實力,根本不具有這種能力,並且李志堅知道,現在到全面對日開戰,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