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兵工廠,李志堅正和國立山西大學機械系的教授們以及兵工廠的技師們在製作礦石篩選的裝置,先製作了一個傳輸帶。
首先使用人力進行初次篩選,將傳輸帶上明顯表皮顏色不對,含雜質較多的礦石選出來,其次是將礦石粉碎後,根據密度比,再一次將雜質排除出去,晾乾之後上爐。
至於鍊鋼的煤炭,李志堅將各地的煤炭都採集過來,經過分析,還數長治的焦煤最好,所以對於炮鋼和武器用鋼,想要儘量使用長治焦煤,但是長途運輸不容易,李志堅聯絡李守義,另行購買一套高爐裝置,在長治建立鍊鋼高爐來專門用來煉製武器用鋼。
經過幾次改進,冶煉出來的鋼質有了不少提升,但是與進口鋼材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顏色和質量上的差別,李志堅猜測這肯定是鋼中參加的一定其他元素,這個話題馬上引起國立山西大學教授們的興趣,有幾個人表示可以和兵工廠的技師們一起進行嘗試改進,尋找最佳的比例。
於是各種鎳鎢釩鈦等元素都在不斷地新增進去,並且對各種比例進行試驗,這個事情是一個不斷試錯、精益求精的過程,原本無法短期內就出結果,但是李志堅非常欣慰的是,這麼試驗下來不久就有了一定的收穫,在新增了一些元素進去後,鋼材的韌性有了一定的提升,並且在新增了幾種元素後,鋼材顯示出來的顏色有點向進口鋼材的顏色靠攏。
這個結果讓大家都非常興奮,這說明他們試驗的方向是對的,經過驗證,生產的鋼材質量比之前確實強了一些。這還是要說中國的工業基礎太差,研究的基礎和投入太少,在整個中國,都沒有幾個成規模的鋼鐵廠,更沒有具備一定素質的人的潛心研究。
以往只能將經驗和原料拿來用,在現在的山西,由於有了李志安的推動,基礎研究稍微向前推進了那麼一點點,也證明了那個真理,事情在沒有基礎的時候看著難,而實際著手後就會發現往往也沒那麼難。雖然這些推進對於國外來說顯得微不足道,但是畢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國立山西大學的教授們也深受鼓舞,更有信心來進行後面的試驗。也正因為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也給國立山西大學留下了非常好的實踐出真知的傳統。
對於槍械加工精度低、看起來比較粗糙的問題,李志堅和兵工廠的廠長糾集了所有技師進行討論,最終的結論是:加工精度低的原因並不是裝置的精度低,還是標準化執行不嚴格,因為從抽查的槍械中,有一部分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並且在幾道工序中,有些地方明顯粗糙,而有些工序看起來就比較精細,這說明一線工人的水平還是參差不齊,有些工人的水平存在明顯欠缺。
對於這個問題,這並不完全屬於技術問題,更多還是一個管理問題。
所以軍工廠全廠上下開始從管理制度上下功夫,開展了為期一段時間的的產品統計評比,完成產品質量好的、完好率高的員工晉級表彰,按照工資基數的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百發獎勵,優秀率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按照兩倍工資發,優秀率90以上的按照1.5倍工資發,優秀率85以上的按照1.2倍工資發,以此來激勵技能提升。
對製作產品不良率高的的則進行全廠通報批評,之後上學習班,在學習班學完後不良率仍高的調離一線工位,進行全廠技術大比武,激勵全廠員工自己努力提升技能,設定夜校,所有人都可以去上,並且都是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和產品優良率高的工人授課,廠裡給予授課師傅補貼。經過一段時間,兵工廠內的人員的技能又有了普遍的提升,槍械等產品的精度和質量得到肉眼可見的提升。
炮廠的復工也已經指日可待,透過李志堅採購的各種裝置,雖然沒能買到成套的炮管生產線,但是太原兵工廠造炮多年,對生產流程已是非常熟悉,只要各個流程中需要的裝置到位,炮廠的技師和工人們就可以生產出合格的火炮身管來,現在裝置已經基本到位,工人們還在熟悉新裝置,新購進的裝置,裝置效能和精度要比之前的裝置都要好的多,畢竟裝置也有更新換代,李志堅購買的裝置,大多都是最新的產品,有些二手的也是用了時間不長,所以要比中原大戰前太原兵工工廠使用的幾十年前的老裝置要強不少,只不過是工人技師們還不熟悉,所以不敢貿然開工。不過經過李志堅組織教授和工廠技術工人們對鋼材的改良,準備用來生產炮管的炮鋼質量也提升了不少,在炮廠還沒能復產之前,已經囤積了不少優質的炮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