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章 山西的發展(二)

隨後李志堅又來到城南山西實業公司的鋼鐵廠,這個廠的裝置也是買的二手裝置,直接運過來就安裝,由於設計產能並不是很大,所以爐體和裝置都也不算大,訂購後沒用太長時間就運回了太原,現在已經開始試產,進度要比西北鍊鋼廠快一些。

拉著礦石和煤炭的卡車、大車進進出出的已經比較多,這個鍊鋼廠用的鐵礦石是從城外南邊的小店鐵礦場上開採的,煤炭則是買的西山礦區的,卡車的數量不足,大多都是周圍的農民駕著大車來拉運,他們每天拉運的收入要比種地強不少,所以周圍的男人青壯們大多來拉大車。這個廠投產後,困擾腳踏車廠的原料問題就解決了,下一步腳踏車廠就可以擴大產能。

在鍊鋼廠周圍的是工業母機生產車間,現在還在建設中,原本李志堅要和製藥裝置一起買的是軍工裝置,然而李守義經過在美國的考察後,發現山西現在沒有造血能力,最缺乏的不是機械裝置,而是生產機械裝置的裝置,俗稱工業母機,於是給李志堅發電報,建議改為購買工業母機,對於李守義的這個建議,李志安非常贊同,對李守義的眼光刮目相看,經過在上海和在美國的幾年歷練,李守義已經非是吳下阿蒙,眼光上升了不少。李守義給太原買回來的這一批工業母機來,也算是填補了山西,乃至中國的空白。雖然還處在建設期間,但是招聘工人的事情早就開始著手,李志堅知道太原本地的人才不足,早早就讓山西實業公司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發招聘廣告,但是到現在為止也沒招到足夠的人,又是和製藥廠一樣的問題。

這麼走了一圈過來,李志堅現在越來越發現,制約山西實業公司發展,乃至山西發展最大的問題不是裝置不足、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是人才不足的問題。山西實業公司旗下各個工廠的技術工人都奇缺,在全省內都根本沒有多少相關的人才,由於技術工人的限制,製藥廠、發動機廠都不能投產,鋼鐵廠和腳踏車廠、化肥廠也受到影響,效率遲遲上不去。

李志堅只能再次找到閻錫山,申請在國立山西大學成立生物化學系,由教育廳和企業聯合辦一些技校,邊學邊練,來培養出最急需、最實用的技術工人來。山西之前已經普及了基本初小教育,現在建設一些技校,也有足夠的生源。

對於李志堅提出的這個人才缺乏問題,閻錫山之前也發現了,但是成立相關學校一是缺乏師資,二是之前閻錫山一心為了修同蒲路,準備集中全山西省的資金來修建這條鐵路,其他的事情根本顧不上,現在修鐵路的錢都從國外銀行貸款貸上了,資金壓力瞬間緩解。

所以李志堅提議建設技校後,閻錫山馬上表示了同意,現在山西有足夠的資金來創辦技校,百年教育,山西之前就踐行的非常好,閻錫山曾經說過“欲決勝於疆場,先決勝於學校”,在他的推動下,山西是全國最先實現小學普及的省份,山西適齡孩子上學的比例是七成以上,而全國居於第二的省份則只有兩成。

閻錫山更知道創辦技校對山西發展的好處,現在全省只有一所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和一個國民師範學校,根本無法滿足當下的需要。

當著李志堅的面,將省教育廳長馬上叫來,安排國立山西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建立技校的事宜。經過教育廳幾天的論證,最終定下向中央教育部申請,在國立山西大學增設幾個系,一個生物系,一個化學系,技校方面暫時先建立5所,都是由企業和省教育廳合辦,3所由西北實業公司和教育廳合辦,分別主攻鋼鐵、煤炭和鐵路,2所由山西實業公司和教育廳合辦,主攻醫藥和機械,5所技校所在地都是太原,在上報給閻錫山後,閻錫山又在上面增加了2所學校師範,一所在忻州,一所在臨汾,由教育廳直辦。

李志堅從山西實業公司的賬戶上轉去省教育廳40萬元,給每個學校20萬元作為啟動建立資金,開始著手專科學校的建立。教育廳以此作為經費,從全國範圍內高薪招募老師和相關人才,一時間技術人才紛紛跑向山西,尤其是北平和天津的老師們,現在這兩個地方都是29軍佔領,29軍擴充為10萬人後,軍費支出增大不少,就靠著平津的稅賦,只能實現勉強支撐,更不說有餘力大力支援教育,平津兩地的教育不再能保持北洋軍閥時期的水平,教師們的待遇也是下降不少。並且在長城抗戰之後,北平幾乎已經成為了中日之間的邊界之地,在北平又沒有外國人的租界,有錢和有資源的人紛紛從北平出走,而其餘人則是沒有辦法離開,現在太原的學校高薪招聘,有相關資格的人自是樂意前往。

除了工廠技術人員缺乏外,李志堅覺得他周圍也缺乏足夠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