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前線的戰鬥已經進入了第13天,第五師團的銳氣已經徹底打光,師團長板垣徵四郎也對戰事的勝利不再抱希望,但是由於他在戰前許下的軍令,所以也不敢接受退兵的後果,只能是一天天的耗著。
且由於後方受到教導旅和八路軍的襲擾,運輸線基本被掐斷,後方補給越來越難以送達前線,現在已經沒有多少炮彈可以使用,所以進攻越來越疲軟。
現在華北派遣軍司令部已經通知他,第二師團要來增援他,此時已經抵達了大同,讓板垣徵四郎又升起了一點希望。雖然到時候獲勝後要分功給第二師團,對於一向驕傲的他來說心裡並不舒服,但是也總比戰敗要好的多。
而中國軍隊到了此時都已經習慣了日軍的進攻節奏,前線將士在戰爭中熟悉對手,度過了開始的慌亂期,前線的幾十萬人的心態徹底穩了下來。且越往後日軍的進攻強度越低,火炮轟炸的強度也在降低,最近對面的日軍每天都打不了幾炮。
而閻錫山這時則是將太原兵工廠生產的8門15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都拉到了忻口前線,這8門150毫米榴彈炮是太原兵工廠截止到目前為止生產的全部150毫米口徑火炮,炮管鋼都是進口的德國特種鋼,山西自己生產出的特種鋼雖然質量比之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和德國產的質量還是有差距,不能用來生產大口徑的火炮。
德國對出口這種生產重炮用的特種鋼的數量有限制,晉綏軍想盡辦法只進口了一百多噸,在南京的炮十團進口了德國的shf18式150毫米榴彈炮後,太原兵工廠就仿照shf18式榴彈炮生產了自己的150毫米炮,炮彈也是太原兵工廠自行生產,這8門炮日常都是在太原,是閻錫山口袋裡的寶貝。
與這8炮一起來的還有閻錫山的另一個心肝寶貝,即他平時直管的戰車營。
透過李志堅從後方不斷髮回來的敵情通報,二戰區司令部和忻口前線的指揮員們都已經確定,此時在忻口前線的日軍第五師團及配屬部隊已經到了力窮之時,強弩之末勢不可穿縞素,並且日軍第二師團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同,對於李志堅提出的趁第二師團還沒有抵達忻口前線的時機,對忻口日軍進行反攻的意見,經過詳細的研判,最終決定採納,立即對忻口前線之敵進行反攻。
於是閻錫山和衛立煌命令,在10月30日早晨,從忻口陣地中線率先開展大反攻,南面主力作為預備隊的35軍和戰車營,北線主力是教導旅和從呂梁迂迴過去的騎兵一師,待這些部隊取得突破後,其餘部隊全部組織力量參與反攻。
在收到命令後,李志堅將在日軍後方繳獲的一百多輛卡車全部加裝鋼板,改裝成為裝甲車,在上面佈置了mG34機槍。
在10月30日上午八點時,晉綏軍集中了8門150榴彈炮,以及獨立第一炮兵旅和所有軍屬炮兵團的火炮,對前線日軍進行轟炸,轟炸半個小時後,南線的戰車營和35軍,北線的教導旅、騎兵一師開始同時向第五師團全面進攻。
第五師團經過多日戰鬥早已經成了疲師,彈藥也不再充足,面對戰車營和教導旅的裝甲車隊,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晉綏軍也有裝甲兵器,根本沒有提前準備反制坦克和裝甲車的武器。如果是中國軍隊可以利用人肉加集束手榴彈來抵抗,而日軍使用的主要是香瓜手雷,所以根本沒有合適的應對武器。
雖然第五師團的日軍是精銳,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只能是向四下逃散,當面日軍瞬間被衝潰,在後面的中國部隊立即順著缺口衝進去,有些日軍想要和中國軍隊展開了肉搏,然而此時的火力和兵力都佔據優勢的中國軍隊,根本不屑於和困獸一般的日軍肉搏,都直接使用子彈解決。
日軍的潰散規模越來越大,板垣徵四郎的指揮所也被教導旅所沖掉,指揮部裡的人全部被亂槍打死,但是教導旅的人沒有找到板垣徵四郎本人,經過確認指揮部裡的屍體只有參謀長和幾個作戰參謀,不過整個前線日軍都開始慌亂,各部開始各自為戰。
在這種情況下,忻口前線的其餘各部也都組織力量開始了反擊,日軍的潰散速度加快,直至徹底潰散,剩餘的日軍再顧不上理會別的,紛紛逃進山裡向晉北撤退。
板垣徵四郎本人非常幸運,在中國軍隊反擊的時候在右翼督戰,所以在日軍主力潰散後,他隨同右翼日軍一起朝大同方向撤退。
忻口前線的日軍潰敗,很快被日軍飛機所偵查到並反饋給了華北派遣軍司令部,華北派遣軍趕緊讓在大同日軍南下接應。
之前第五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