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38年4月底,日軍的又向徐州方向增派了兵力。日軍南北對進,令第五戰區的壓力大增,在徐州周圍的中國部隊軍力還是有點單薄。
基於徐州會戰的形勢,武漢政府給予閻錫山一些補充軍費,要求閻錫山將有力作戰一個軍派出支援徐州戰場。
對於這個命令,閻錫山自己考慮了良久,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決定召開高階軍政會議來研究如何處理。
現在晉綏軍的主要部隊都在忻口一線佈防,娘子關的部隊不多,前線部隊主官不能貿然離崗,所以自從開戰後的晉綏軍高層軍政會議一般都是在忻口不遠處的忻縣召開。
閻錫山在軍政會議上將武漢政府的軍令拿出,詢問誰願意到徐州進行支援,在坐人員都不做聲,場面陷入困境,誰都看出現在徐州戰場形勢不妙,在那的大多是雜牌軍,總指揮還是桂系的頭領李宗仁,到時候互不熟悉,指揮上也也容易出問題。
同時山西部隊向來不習慣出本土作戰,中原大戰就將此暴露出來。在省內作戰表現良好的晉綏軍,一出省就容易水土不服。
還有老一輩的軍長們透過韓復渠被執行軍法,都怕出去一旦戰敗,被殺雞儆猴,這次出省作戰,指揮作戰的人都未必給他們這些晉綏軍將領情面,一旦被抓住什麼把柄,在這種形勢之下,小命都難保。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所有人的經歷相對來說都有所不足,並且現在也沒有一個擔任軍一級職務的人。所以聽了閻錫山說的軍令要求軍一級部隊出征,所以大多也認為和自己沒有關係。
雖然猜測到閻錫山的意思很有可能是要再新建一個軍,但是閻錫山沒有明確表示,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當閻錫山將目光看向李志堅的時候,李志堅也不敢確定閻錫山是不是屬意於他,這次是要軍一級出征,他現在只是指揮一個新三師,並且擔任師長時間還不長,不敢奢望能繼續率領一個軍,於是也就沒有做聲。
看見沒有人表態,閻錫山也知道這個會應該是決定不了什麼事情,況且他自己也沒有打定主意怎麼做,先需要下來再好好想一想。
將現在的幾個軍派出一個,那麼在山西的力量將將進一步削弱。
從第二次太原會戰結束後,已經從山西調走了不少部隊,晉綏軍內部的35軍北調到綏遠,在娘子關一線的他省客軍基本都撤走,現在山西的力量可以說是被極大的削弱。如果再調一個軍出省,剩餘的兵力守衛山西就太過緊張了。
但是新建一個軍的話,兵員應該從哪裡出?這次給新成立的83軍配備兵員就已經捉襟見肘,而要馬上再成立一個軍,兵員更不知道從何處而來。這次軍令上時間要求也比較緊促,現在開始招兵根本來不及。
並且即使拉起來一個軍,那麼都是透過新兵組建的部隊戰鬥力如何來保證,出省作戰想要自保,就必須的有一定的戰鬥力,並且戰鬥力不強,在武漢中央政府那裡也無法交代。
兩次太原會戰將他本人和晉綏軍都捧高,相當於架在了火上,這次不派兵不行,派出的部隊打的不好,到時候也不好過關。
他有心建議將十四集團軍抽一個軍調出山西,但是他知道這樣可能會將和中央的關係徹底搞僵,現在至少已經有了一絲溫情的和諧。如果關係搞僵之後,在山西再次面臨日軍進犯的時候,中央有可能像對韓復渠那樣,讓他獨力抵抗,那麼到時候山西可就危險了。
他現在是左右為難,難以定奪。不過他最終決定,想盡辦法湊出一個新軍來,總比將現有的兵力抽的更加單薄,讓山西陷於危險之中強。
還讓他為難的是帶兵軍長的人選。
現在晉綏軍內有不少老將,除了現在已經擔任軍長以上職務的孫楚、王靖國等人外,十三太保之中的梁培璜、魯英麟都是大將之選。
梁培璜現在是19軍的副軍長,是王靖國的重要助手,閻錫山知道王靖國的主要能力並不在治軍上,在19軍幾乎是甩手掌櫃,大多是靠梁培璜來管控19軍,所以由梁培璜來獨領一軍的話,19軍的攤子就的重新找人。
而魯英麟和傅作義走的比較近,遲早是到綏遠發展,不能委以重任。
所以只能向年輕一代進行選擇,可選擇的有李志堅、姜玉貞,這兩個人中,李志堅的應變力明顯高於姜玉貞,外出作戰,要面臨的情況複雜多樣,非靈活多變的人不可。
想念於此,閻錫山知道這次最好的人選就是李志堅,但是又不敢確定,又將楊愛源和王靖國等人叫到一起進行商議,兩人對於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