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有時候他甚至會有一種文序不是什麼王夫,而是真正商人的錯覺,至少他沒看到哪個皇親國戚或者官夫人天天往外跑。
&esp;&esp;文序把手中的銀錠子丟給他:“你看看這銀子是不是真的。”
&esp;&esp;黃五手忙腳亂接過,認真端詳後說道:“是真的官銀。”
&esp;&esp;大盛官銀是各地官府拿了批文自己打的,規定了銀子的重量和成色,還要打上各地的銀戳,防的就是像前朝一樣,銀子都交入國庫,再發出來的時候,銀子成色變差了。
&esp;&esp;黃五小心翼翼道:“陳氏那會大勢斂財,各地收上去的稅銀都會被融了重新鍛造,足斤足兩的銀子,重新打完後十兩變九兩,到了後面,一錠十兩的銀子,實際上只能買六七兩的東西。”
&esp;&esp;“各地官員怨聲載道,又不敢和陳氏對著幹,只能想方設法鎮壓討說法的民眾。直到南地遭了洪澇,朝廷撥了五十萬兩的賑災銀,拖拖拉拉過了各個官員的手,到受災地的官府時,居然連十萬兩的米麵都買不起,更別說修堤壩了,所以這才……”
&esp;&esp;皇上帶頭貪,底下的朝廷官員自然也有樣學樣,反正銀子從國庫出來的時候就成色不足,誰也不知道過自己手裡時,那些銀子有沒有被融了重鑄,其中又摻了多少雜七雜八的東西撐重量。
&esp;&esp;所以天臨帝一登基就規定了除去朝廷的官銀外,各地也可以自己鑄造官銀,銀子的重量和成色都有明確規定,每年戶收地方稅銀的時候,都會讓地方總督派兵守著,一旦銀子的成色、重量不對,當地巡撫立刻被押起來。
&esp;&esp;也不是沒有人想過文武官聯合瞞天過海,但是天臨帝說了,這些稅銀怎麼收上來的,以後就怎麼發下去,不想以自己管轄的地方遭災時賑災銀子用不了,那就老老實實按規定來。
&esp;&esp;否則到時候朝廷把當地的稅銀髮回去,要求做出怎樣一個賑災成果,結果那些銀子卻連填飽災民肚子都不夠,那當地的巡撫連同總督都得被問責。
&esp;&esp;畢竟一個是負責地方官銀鍛造的,一個是負責押送稅銀進京的,誰知道銀子在誰手上出了問題?
&esp;&esp;再加上各地官員派系不同,文武官的治下理念不同,為了安安生生不被人抓住把柄,地方官員也老實了不少,都不敢做出頭的鳥。
&esp;&esp;黃五怕文序不清楚涼州官銀四個字的含金量,便解釋道:“不知道老闆您有沒有聽過‘涼樓越古中懷林’這句話,這分別指大盛的幾位知名富商:涼州樓家,越鯉府的古家,中州懷城的林家。”
&esp;&esp;“不過其中居於頭位的樓家又複雜些,樓家主支皆為讀書人,據說連家裡的下人都能吟兩句詩,而旁支便是徹徹底底的商人,生意都做到其他國家去了,所以在當時陳氏的剝削下,樓家也沒受太大的影響。”
&esp;&esp;“而樓家主支嘛……老闆您應該聽過樓大家這個人吧?他身為前朝中期的進士,不做官反而去做夫子,一當就是一輩子,說句桃李滿天下都是謙虛了。”
&esp;&esp;“據說樓家主支每一代都這樣,讀書,科舉,好像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才學,然後就回去當夫子,他們教出的學生當官的有,做夫子的也有,所以當年南地洪澇的賑災銀一事,年過五旬的樓大家斥罵了一句陳氏,陳氏就想對樓家旁支的產業動手,這才有了各地學子響應皇上的起義一事。”
&esp;&esp;“對了,據說皇上還是明家少爺時,也曾受過樓大家的教導。還有人猜明家少爺一介文人之所以起義成功,就是受了樓大家的指點。”
&esp;&esp;看到文序一臉思索的模樣,黃五最後才說:“商人重信,就是因為樓家旁支生意做得極大,而每一任涼州官員又都是樓大家的學生,自然會為了維護樓家的信譽,不敢在官銀上動手腳。”
&esp;&esp;當時各地可以自己鑄造官銀的聖旨一出,加上新朝成立還沒來得及開恩科,一些沒有大罪的前朝官員還能在位置上多呆一段時間,導致各地的銀子成色不一,反正只要送進上京城的稅銀符合標準就行了,至於在民間流通的如何,皇上也看不到。
&esp;&esp;結果誰也不知道皇上會派人暗中巡視,各地官員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