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5節

</dt>

&esp;&esp;“當然”,他話鋒一轉,特別提醒道,“最好給文帝陛下找一個能百分百信任,託以大事的助手,就如我之於陛下——可以考慮一下自己的發小!”

&esp;&esp;辛棄疾將此言轉述給陳蒨,後者聞言陷入了沉思。

&esp;&esp;發小的話,他倒確實有一個呢……

&esp;&esp;正在此時,忽聽見門外傳來一陣喧囂吵鬧的聲音,原來是李來亨和吳明徹從北江州的齊梁邊境開了傳送門回來,打算從工作坊領走一批新制的武器。

&esp;&esp;“幼安,子華”,小老虎冒冒失失地跑過來,“我們看到了一座好漂亮的高臺呢,陛下在影片裡說那個地方就叫吳公臺,吳明徹的吳!”

&esp;&esp;陳蒨:???

&esp;&esp;辛棄疾思索了一會,終於想起了小老虎到底看到了什麼東西。

&esp;&esp;吳公臺最初是沈慶之(是吳興沈氏的沈慶之,檀道濟的一個下屬,不是白衣兵仙陳慶之)北伐時鑄造弓弩所在之處。

&esp;&esp;幾十年後,陳蒨送吳明徹北伐,於此斟酒誓師,祝君凱旋。

&esp;&esp;吳明徹後來大勝歸來,又在此地設宴慶祝,笳鼓連雲,因此就叫做吳公臺。

&esp;&esp;吳公臺上的一草一木,闌干畫角,都見證過陳朝,乃至整個南朝數百年歲月的最後輝煌,它如落日餘暉般驚鴻一現,隨後徹底墜入了歷史洪流滾滾向前的深淵。

&esp;&esp;江南王氣從此永遠凋傷,北方一統了中原,史書進入嶄新的一頁。

&esp;&esp;然而,真正讓吳公臺極具悲涼宿命感的,是後來吳明徹兵敗被擒,也曾經過這一處高臺,追思今昔,潸然落淚。

&esp;&esp;又過了許久,楊廣作為主帥南下滅陳,陳後主出降,陳朝覆滅。

&esp;&esp;大將軍蕭摩訶與尚書令江總,都在跟隨陳後主北行入隋的隊伍中,路過吳公臺,慟哭不已。從此,他們永遠地滯留在了北境,就如當年的庾信,再也沒有魂歸故土。

&esp;&esp;三十年後,楊廣江都遇刺,屍骨就葬在了吳公臺下,滅國兇手居然與舊國遺蹟共眠在一處,白骨如山,駿骨空臺,宿命與因果在此輪轉交疊,荒誕如夢。

&esp;&esp;唐人李延壽修史,《南史》至陳朝覆滅終,《北史》至隋煬帝身亡終,南北朝的漫長歲月,最終都同歸於一座吳公臺下。

&esp;&esp;土墳數尺何處葬?吳公臺下多悲風。

&esp;&esp;小老虎雖然整日虎了吧唧的,但說到這邊,心頭還是凜然浮現出了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敬畏:“日居月諸,時節如流,世間的因果真奇妙啊。”

&esp;&esp;他正在感嘆著,不料故事裡的主人公吳明徹提著長劍,大大咧咧地路過說:“月豬?哪個月份出來的豬,這回戍邊可以加餐吃烤豬麼,哎嘿,好吃的!”

&esp;&esp;辛棄疾:“……”

&esp;&esp;陳蒨:“……”

&esp;&esp;淦,這種發小還是算了吧。

&esp;&esp;……

&esp;&esp;陳蒨將此事暫時擱置在一邊,眼下四方未平,更不宜與世家內訌,徒使敵人得計。

&esp;&esp;特遣沈君理持節,尉諭西南各郡,戰爭經年,當地多結堡壘以自固,形如一個個土霸王。沈君理一面溫言寬慰,一面有章昭達等列陣陳兵在外,各地城主明悟禍福,終於不生異議,盡皆奉表稱臣。

&esp;&esp;至此,南方境內大略平定。

&esp;&esp;陳蒨下詔嚴禁浮華,務行簡約,打殺了一批抗命者,朝野為之肅淨。

&esp;&esp;又有勸歸耕,興百業,裁冗官,明司法,修倉儲,設藥局,開官學,實施地方救濟,凡三吳受難之地免其糧差等眾多舉措,以惠黎元。

&esp;&esp;如此至次年秋日,終於麥浪翻晴,迎來了一次大豐收。

&esp;&esp;北齊大軍也完美地卡在了這個時節,悄然渡過長江,在「雙傑」斛律明月與段韶的帶領下,殺向建康城。

&esp;&e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