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眾人或怒目而視,或神色冰冷。
&esp;&esp;片刻後,在柳太后不甘的呼喊聲中,侍衛便將她客客氣氣地請了,不對,綁了下去。
&esp;&esp;陳蒨自令將陳叔寶送走凌遲,又道:“後主皇后沈婺華品行端肅,宜德中闈,暫代宮內宮外朝政諸事。”
&esp;&esp;未料自己忽然被點到名,沈婺華眸中驚訝一閃而過,旋即恢復了平靜如水。
&esp;&esp;她衣衫儉素,眉眼澹然,極為莊重地應了一聲:“臣妾遵旨。”
&esp;&esp;文帝陛下一來就讓皇后參政,眾人不禁面露驚訝之色,只是因他素來積威,倒也人人肅靜,未敢有反駁者。
&esp;&esp;蕭摩訶等人更是懷著迷之自信,陛下的決策一定是對的!
&esp;&esp;為什麼他讓沈婺華理政,一定是有什麼至關重要的原因我們沒發現,還是陛下高明啊!
&esp;&esp;陳蒨確有一番深入的考量。
&esp;&esp;他是兩朝位面之主,無需再立新君,但這個位面卻要一位足夠穩得住的帝室高層坐鎮中樞,平靜朝野,掌機明斷,絕不能在他征戰的時候給他添亂。
&esp;&esp;傳統意義上來說,陳朝的硬實力肯定是不如隋國,落後一截,但架不住茜茜他開掛,有精兵,有火器,還有江南之地充足飽滿計程車氣可用。
&esp;&esp;所以,這個坐鎮者無須衝鋒陷陣,最重要的就是能穩得住,要心性過關。
&esp;&esp;沈婺華可謂完美符合這個標準。
&esp;&esp;不僅年少夙成,聰敏強記,且素來節儉,心性超然度外,堪稱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縱是在亂兵中依舊“安居如常”,
&esp;&esp;也因此,深得陳叔寶厭惡,正在磨刀霍霍準備廢后。
&esp;&esp;陳叔寶寵妾滅妻,捧起貴妃張麗華,洋洋得意,殊不知沈婺華心懷恬淡,跟他的思維根本不在一個維度,看他好像在看猴子演出。
&esp;&esp;她歷經動亂,見朝綱敗壞,屢次上書勸諫,言辭皆頗有見地,有許多切實可行的救國策。
&esp;&esp;結果呢,笑死,陳叔寶一個字不聽。
&esp;&esp;沈婺華一生歷經三朝,兩次亡國,由陳入隋,由隋入唐,去世於貞觀年間。
&esp;&esp;後於常州天靜寺出家,以觀音為法名,廣開佈施,救濟百姓,治民無數——她的白衣形象,也就是第一尊觀音女性造像的由來。
&esp;&esp;觀音本為男相,到沈婺華這裡方始變為女,又因她早年為皇后,故以“娘娘”稱之。
&esp;&esp;陳蒨提問了若干軍政實務,由淺入深,漸轉刁鑽,見沈婺華一一應答,言之有據,目露讚賞之意:“婺華才思敏捷,可堪以國託之。”
&esp;&esp;他的皇后沈妙容,乃是沈婺華的姑姑,同樣都出自沈約、沈林子的吳興沈氏。
&esp;&esp;日後陳蒨在此位面打出弔民伐罪的旗號,北伐擊隋,而沈婺華居中坐鎮,治理有方,乃至糧草調配、軍械運輸、賢良舉薦、農桑水利等一干朝事,皆絲毫不亂。
&esp;&esp;陳茜茜:誰懂啊,真的好想給她送錦旗!
&esp;&esp;從來只有朕一個人同時幹好幾個人的活,宵衣旰食,夜以繼日,不敢停歇,所以才不幸把自己折騰到了英年早逝。
&esp;&esp;現在居然有人為朕鎮壓後方了,這是多麼讓人感動的事啊,人間自有真情在!
&esp;&esp;當然,文帝陛下作為一代卷王,最欣賞的還是沈婺華的奮鬥精神。
&esp;&esp;既素行節儉,無奢華之愛好——陳茜茜精打細算,嚴厲打擊貪官,國家財政每少一筆錢,他都會因此痛心疾首,平日恨不能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esp;&esp;沈婺華平日布衣素容,飲食寡淡,不施粉黛,也不戴什麼金釵珠寶之類的。
&esp;&esp;而且還熱愛幹活。
&esp;&esp;承蒙文帝陛下信任,銘感五內,生怕自己有負重託,於是決定勤能補拙,爭取儘早讓一切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