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桓溫沒了掣肘,加上先前司馬昱又捏著鼻子援助了一大批軍糧,一路高歌猛進,縱橫驅策,順著滔滔江流乘船而下。
&esp;&esp;進攻入彭山縣後,他本欲兵分兩路而行,終因杜牧堅持不可分兵,宜棄輜重,拋棄炊具,只攜三日干糧(泡麵餅),徑趨成都。
&esp;&esp;成漢右衛將軍李福、鎮南將軍李權和前將軍昝堅各自堅守在外,未料桓溫軍宛如生了雙翅,一夜間翻過崇山峻嶺,直抵成都城下的十里陌。
&esp;&esp;李權倉促歸來應戰,不及披甲就被桓溫的後軍掉頭廝殺衝陣,一番血戰後主將慘死,餘部潰退入成都西南的笮橋,再無應對之心。
&esp;&esp;這一夜,桓溫大軍駐紮在城下,旌旗如雲,城內氐人望著黑沉沉夜色中的敵軍輪廓,自是膽戰心驚,但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esp;&esp;惶惶然好容易捱到次日凌晨,成漢國君李勢想出一個遷延之計,使了拖字訣,一面假遣使者投降,一面陰圖逃竄之計。
&esp;&esp;不防此計早被桓溫識破,兩軍使者交面之時,未等語畢,城下轟然一聲鳴響,早已奏起了攻城的號令。
&esp;&esp;少年謝脁一身烏衣,走向高處。
&esp;&esp;他摘下發簪,擲於地上,濃墨般的烏髮倏然垂落下來,被孤嘯清肅的冷風吹得飛揚如旗幟,迎著熹微破曉的晨光尤為分明,來到軍陣前,擂鼓助威。
&esp;&esp;小月亮一向神思清麗,溫溫柔柔,只寄情于山水,這還是他第一次面臨這樣的兩國決戰場面,內心不是不緊張的。
&esp;&esp;但真正站到了那裡,卻又很快鎮定了下來。
&esp;&esp;他深吸一口氣,纖細白皙的手指捏緊了鼓槌,高舉而轟擊。
&esp;&esp;一聲聲戰音激越破雲,如蒼龍出霖雨,響徹在浩浩蕩蕩的高城青山之間。
&esp;&esp;大軍在數個時辰的激烈鏖戰之後,破城而入,李勢銜璧抬棺,自縛全身,出降於蜀宮前。
&esp;&esp;成都既下,四方遂平,望風來歸。
&esp;&esp;桓溫入城之後,招撫朝野,張榜城中,安民鎮靜,一面收攬圖籍,封鎖府庫,一面嚴格管束士兵,令行禁止,不許劫掠,於是城中遂安。
&esp;&esp;桓溫的一批下屬,參軍孫盛、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司馬無忌等人,也是各有任務,各安其職。
&esp;&esp;說起這孫盛,也是個嘴毒的老陰陽人了,寫過《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esp;&esp;後來,劉裕的主簿裴松之奉旨給《三國志》作批註,也就是後世最為公認推崇的一版註釋,多與《三國志》原文連用,就援引了好些來自孫盛的第一手資料。
&esp;&esp;孫盛對三國、特別是曹魏史料進行了大量的辣評與吐槽,基本就沒說過幾句好話。
&esp;&esp;被他罵得最慘的還得數姜維,一頂“不忠不義不孝”的帽子直接扣下來。
&esp;&esp;稱其,“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
&esp;&esp;誰看了不拳頭一硬,真想把這古代鍵盤俠提溜起來暴揍一頓。
&esp;&esp;便是馮夢龍都沒有這麼討打,畢竟馮夢龍僅僅只是寫點花邊小報,搞點八卦吃瓜,除了某些極端事蹟(比如陳茜茜從天而降一個男皇后,茜茜:朕好冤!),倒也不算特別緻命的中傷。
&esp;&esp;然而,孫盛卻是直接否定了一個人的品行與立身之本。
&esp;&esp;杜牧想到這一茬,在清點蜀宮眾多物件時,特意叫上孫盛一道。
&esp;&esp;孫盛不知他打算教自己做人,欣然同意。
&esp;&esp;不得不說,有些人在網路上(書面上)和線上下,表現得完全是兩幅模樣。
&esp;&esp;孫盛儘管寫史書的時候是個鍵盤俠,然而網線一拔,他又變成了溫文爾雅、輕袍緩帶的儒生文士,博學多聞,妙語連珠,說起故事來一套一套的。
&esp;&esp;縱然杜牧對他有點偏見,卻也不得不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