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李定國進行了極其周密的部署,分兵多處,試圖形成此起彼伏的呼應之勢。
&esp;&esp;然而,清廷也深知,其他都是障眼法,唯有李定國這一路深入湖湘,帶著鄭、李聯軍,才是重中之重。
&esp;&esp;當即就派了秦王孫可望、水師提督施琅、平西王吳三桂、五省督師洪承疇、四川總督李國英等一批人,率大軍五十萬,前往圍剿李定國。
&esp;&esp;沒錯……
&esp;&esp;前來打仗的,都是降清的漢人將領!
&esp;&esp;為什麼沒有八旗主力呢?
&esp;&esp;因為他們太害怕了,李定國當年在湖湘之地,屢次大捷,一路吊打八旗軍,造成的濃厚心理陰影至今無法擺脫。
&esp;&esp;大明自萬曆年間之後,從未有過如此抗清大捷。
&esp;&esp;順治帝當年也是嚇得魂飛魄散,連夜準備割讓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送給李定國。
&esp;&esp;由此可見,韃清割地賠款的這一套操作,自建國初期起,就已經很熟練了。
&esp;&esp;八旗軍們:不敢上!打不動!告辭!
&esp;&esp;那麼,當年的形勢如此大好,李晉王到最後為何會轉戰滇南,一敗塗地呢?
&esp;&esp;這全都得歸功於一個人。
&esp;&esp;他就是李晉王從前的義兄,後來的叛徒,如今清廷大軍的主帥,秦王孫可望。
&esp;&esp;孫可望當年嫉妒李定國的戰功,多番暗害不成,反被李定國打得落花流水,最後悲憤之下乾脆就降了清,並且盡數出賣了李定國的軍中人員安排和戰略部署。
&esp;&esp;清軍喜從天降,當場就給了他夢寐以求的高官厚祿。
&esp;&esp;這一回,孫可望憑藉著自己對李定國軍隊的熟悉,大大“揚眉吐氣”了一番,當上了主帥。
&esp;&esp;而清軍的副元帥,自然就是鄭成功從前的手下第一大將、後來叛明降清的施琅了。
&esp;&esp;孫、施二人對鄭成功和李定國,可謂是恨之入骨,卻又極盡蔑視。
&esp;&esp;恨之入骨,是覺得自己也不差,憑什麼這兩個人在本位面能一呼百應,召叢集雄,組成義師,甚至還能登上天幕,受到諸天萬朝的誇讚,憑什麼不是自己。
&esp;&esp;天幕觀眾若是知道他們的想法,必然要大呼“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esp;&esp;極盡蔑視,是覺得鄭、李這種偏師弱旅註定要覆滅,居然還負隅頑抗,膽敢抵抗我大清兵鋒,當真是愚蠢至極!
&esp;&esp;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已經跪下來當奴隸了,精神上卻在鄙夷為數不多的幾個還在站著的人。
&esp;&esp;此番面對數十倍的大軍圍攻,李定國進行了十分巧妙的兵法安排,一路佯裝退敗,奔襲百里。
&esp;&esp;將他們引到了一處兵法上的絕地,暗中佈下了天羅地網的包圍圈,準備一舉殲滅孫可望的先鋒軍,徹底打斷他們的所有脊樑。
&esp;&esp;這個計劃堪稱一擊斃命,見血封喉,然而它……失敗了。
&esp;&esp;因為軍中又又又出現了叛徒。
&esp;&esp;李定國考慮到孫可望叛亂的前車之鑑,早就提前以雷霆手段,掃平了所有不穩定因素。
&esp;&esp;諸如延平王世子鄭經、晉王世子李嗣興等,被天幕揭穿了後來會降清的人,早就被打斷了腿,統統關了起來。
&esp;&esp;他在宣佈計劃時,讓每個人都只知曉並負責自己的部分,這樣,即便有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也不影響整個埋伏戰略的進行。
&esp;&esp;然而,有人負責較為邊緣的部分,自然也有人深受信任,負責這個計劃最核心的部分。
&esp;&esp;此人在一個深夜,忽而一拍腦袋,一騎絕塵出了營地,直接到了對面,投清了!
&esp;&esp;順帶出賣了本方的所有機密。
&esp;&esp;他正是蜀王劉文秀的獨子、如今在軍中擔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