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節

和文山先生的人身安全,不行就先降了吧。

&esp;&esp;【宋孝宗趙瑗】:一來可以讓元賊放鬆警惕,方便營救,二來,還可以效仿蜀漢姜維之事。

&esp;&esp;【蜀後主劉禪】:?

&esp;&esp;【蜀後主劉禪】:你別嚇朕,什麼蜀漢姜維之事,伯約咋了?

&esp;&esp;【景泰皇帝朱祁鈺】:不可。

&esp;&esp;【景泰皇帝朱祁鈺】:姜維能起事,是因為鍾會本身就想造反,但張弘範深受忽必烈信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esp;&esp;【景泰皇帝朱祁鈺】:廷益,莫要被上面那些人誤導,相信自己的判斷,朕也相信你。

&esp;&esp;【蜀後主劉禪】:有沒有人來告訴朕,伯約怎麼了?

&esp;&esp;【蜀後主劉禪】:到底有沒有人啊!

&esp;&esp;于謙一行行看過去。

&esp;&esp;他轉頭望著文天祥:“先生,若從姜維前事?”

&esp;&esp;文天祥平靜地抬手,指向遠處一線青天碧浪:“聖主已去。”

&esp;&esp;于謙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

&esp;&esp;姜維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是因為彼時,後主劉禪尚在,一切都還有希望。

&esp;&esp;但此時的小皇帝趙昺,連同其他一眾趙家宗室,都已經葬身在崖海波濤裡了。

&esp;&esp;為之奈何!

&esp;&esp;……

&esp;&esp;次日,張弘範例行來勸降,發現船上多出來一個于謙。

&esp;&esp;他之前從未見過此人,頗有些疑慮。

&esp;&esp;文天祥淡然解釋說,這是家中的門生晚輩,未曾入仕,故聲名不顯。

&esp;&esp;張弘範驚奇道:“門生晚輩——他是你弟子?”

&esp;&esp;文天祥頷首說是。

&esp;&esp;張弘範將信將疑:“可你不是沒有收過弟子嗎?”

&esp;&esp;這些日子,為了勸降文天祥,他是什麼手段都用過了,也連帶抓捕了無數與文天祥關係親近的人,輪番來勸說。

&esp;&esp;若是有弟子,早就被一道抓來了。

&esp;&esp;于謙:“因為之前的我還在爭取。”

&esp;&esp;文天祥完美地進行了一波配合:“對,他現在是我弟子,門下唯一一個。”

&esp;&esp;張弘範:!

&esp;&esp;他立刻覺得機會來了,留下於謙,可能會使文天祥態度軟化,索性將人關到了同一處。

&esp;&esp;是夜。

&esp;&esp;于謙找了一張白紙,把即將發生的事件都默寫了出來。

&esp;&esp;他們將被押解前往大都,一路北上。

&esp;&esp;沿途中,唯一比較有希望逃離的機會,是在半道上的建康城。

&esp;&esp;原本的歷史時間線上,文天祥和好友鄧剡(鄧光薦),被羈押在建康二月有餘。

&esp;&esp;後來,鄧剡因為生病,留在了建康驛站醫治,文天祥則繼續渡江北上。

&esp;&esp;鄧剡心知此一去,必成生離死別,於是在病中掙扎起身,揮淚相送,寫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嬌·驛中言別》。

&esp;&esp;“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

&esp;&esp;長江依舊是赤壁時的長江,水天也依舊是赤壁時的水天。

&esp;&esp;山河不老,卻暗換流年。

&esp;&esp;最恨東風,當年肯成全周郎一場火燒赤壁,如今,卻不肯成全文天祥再復河山。

&esp;&esp;于謙想了一下,覺得建康驛應該是最方便進行逃跑操作的地方。

&esp;&esp;一來,建康本身就有一部分抗元義士還散在民間活動,可以幫助他們。

&esp;&esp;二來,蒙古人攻下建康未久,設防定然不如江北地區嚴密。

&esp;&esp;三來,建康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