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7節

</dt>

&esp;&esp;聽說他們甚至已經在準備北伐之事,自蜀道北上,揮師直取長安。

&esp;&esp;再往南,則有文天祥的文山軍,大致佔據了自隆興府往下的大半個江南西路,還有整個廣南東路,什麼廣州、潮州、惠州一路,直抵南海。

&esp;&esp;總而言之,呂文德的東南西北四面,無論哪一個方向都很難搞。

&esp;&esp;呂文德正在這邊一籌莫展,聽聞了忽必烈前來投奔他的訊息,當真是喜上眉梢,彷彿已經看到了帝路盡頭的帝王寶座在向他招手。

&esp;&esp;第一個突破口這不就有了!

&esp;&esp;二人相見的場景無比感人。

&esp;&esp;呂文德作為荊襄呂氏政權的王者,堂堂天潢貴胄之尊,面對忽必烈一介去國亡命的蠻夷王爺,完全沒有自矜狂傲,反而親率官吏,前往郊外相迎,待之禮遇甚厚。

&esp;&esp;忽必烈用盡平生演技,一通哭訴,痛斥自己所遭受的悽慘待遇,蒙古政權暴虐無道,何等不公!

&esp;&esp;聽得呂文德連連嘆息,感慨不已,最後更是握著他的手寬慰道:“賢弟,勿要憂心,一切都過去了,快來與孤王共創大業!”

&esp;&esp;忽必烈假惺惺地擦了擦根本不存在的眼淚,又聽呂文德感嘆了一番「蒙古南侵害我生民,直欲殺盡仇寇飲虜之血」云云,二人抱頭痛哭。

&esp;&esp;呂文德為了表示自己寬宏大量,收復蒙古帝國人心,特意分給忽必烈一支人數適中的軍隊,允許他掌兵,而不是直接束之高閣。

&esp;&esp;鄭思肖對此極力反對:“我觀此蠻夷有人君之面相,絕非庸才,其一得兵,正如龍虎縱入風雲四海,屆時必將縱橫捭闔,驅策四方,我們如何抵擋?”

&esp;&esp;呂文德帶著一股迷之自信說:“我既有意為帝,天下的一切人才合該盡數入彀中,豈能因為他出身蠻夷,就直接殺之?”

&esp;&esp;鄭思肖極輕地嘆了口氣:“曹操不殺劉皇叔,而有赤壁之敗,苻堅未斬慕容垂,終在淝水戰後亡國。前車之鑑在此,望君好自為之。”

&esp;&esp;呂文德當時不以為然,他肯出兵幫助忽必烈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覺得忽必烈勢單力薄,並且又處於絕境,只能夠依賴他的兵力上位,做受他操控的傀儡之君。

&esp;&esp;然而……

&esp;&esp;此刻一見到陳宮撰寫給呂布的詔書,他頓時覺得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不妥,大不妥!

&esp;&esp;合著忽必烈這廝根本沒處於窮途末路的境地,萬一他這邊路走不通,忽必烈回家還能當上將,有這好事?

&esp;&esp;既然如此,忽必烈怎麼可能真心誠意為他效命,說不定只是把他當成上位工具人(忽必烈:哈哈,被你發現了)!

&esp;&esp;站在同一條沉船上的人,可能會生死與共、並肩作戰。

&esp;&esp;但一邊船快沉了、另一邊還舒適乾爽整挺好,肯定不會彼此信任。

&esp;&esp;呂文德立刻翻臉不認人,將忽必烈囚禁了起來,對他萬分提防,甚至一度以為忽必烈是蒙古那邊送來的臥底。

&esp;&esp;他也聽過那個什麼“死亡殉情”的故事了,多感人吶,忽必烈為了先皇甘願犧牲自己的名聲演一場戲,也並非不可能。

&esp;&esp;他將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觀察忽必烈、蒐集對方是臥底的證據上,完全沒有再動兵戈,以至於錯過了蒙哥駕崩後,蒙古帝國政權過渡期的最佳征伐時間。

&esp;&esp;待秋高馬肥之時,呂文德終於能騰出手來。

&esp;&esp;呂布卻已調集大軍南下,四路齊至,一舉滅宋,順道將荊襄政權也一併掃平,呂文德的故事從此落幕。

&esp;&esp;考慮到呂文德本身的崛起,正是因為陳宮策劃了夔州流言事件,促成了陸秀夫和張世傑背棄宋廷,建立漢軍。

&esp;&esp;呂文德從而得以掌握重兵,進行西征,並和賈似道分庭抗禮,最終更是步步為營,開始了獨立建國,直到如今。

&esp;&esp;如此說來,呂文德這一生從輝煌到死亡,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