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大唐,貞觀位面。
&esp;&esp;天幕降臨之後,眾人正爭執,到底該派哪一名代表出戰。
&esp;&esp;儘管這個時代,不論文德武功,都人才濟濟,但真正稱得上軍事最強者的,卻並非任何將軍,而是唐太宗本人。
&esp;&esp;天策上將,天可汗,帝國的開拓者。
&esp;&esp;然而,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何況是一國之君。
&esp;&esp;眼下情況未明,太宗陛下並不打算自己出戰,他正在沉思,長孫無忌忽然上前一步:“臣有一計容秉。”
&esp;&esp;李世民:“輔機請講。”
&esp;&esp;長孫無忌不慌不忙地說:“我觀元人,縱橫北境,於馬背上得天下,那張弘範更是騎兵出身。而崖山,卻在南方。”
&esp;&esp;李世民:“所以呢?”
&esp;&esp;長孫無忌微微一笑:“試想當年赤壁之事,曹軍因水土不服,戰力大減。若我們派出藥王孫思邈,給元軍也來上一劑水土不服之藥,趁對方大亂,則可一戰勝之!”
&esp;&esp;李世民:“……”
&esp;&esp;能想出這種操作,只能說,不愧是長孫無忌,他為什麼可以這麼秀。
&esp;&esp;然而,這個主意乍一聽十分異想天開,實際上居然還詭異地有幾分道理。
&esp;&esp;畢竟,宋軍的紙面人數是佔優勢的,只不過因為孤立無援,鬥志全無罷了。
&esp;&esp;一旦元軍內部出現問題,宋軍就可以一鼓作氣,趁虛而入,以最小的代價出奇制勝!
&esp;&esp;孫思邈眼下就在宮中,給長孫皇后看病,李世民當即傳諭,請人過來商議。
&esp;&esp;……
&esp;&esp;同樣在出戰人選上劍走偏鋒的,還有遼聖宗位面。
&esp;&esp;天幕降世的時候,承天太后蕭綽正身披甲冑,懷抱長弓,獨立在城頭蒼茫無垠的風煙中,凝眸遠望。
&esp;&esp;落日裹挾著城頭的金鼓畫角,鐵馬冰河,峻烈地呼嘯入漫天浩蕩長風,又流照在她身上,更顯得眉目間一派明湛銳利,冷光如雪。
&esp;&esp;這裡是統和四年,大遼抗宋的前線,蕭綽帶著十四歲的遼聖宗一道御駕親征。
&esp;&esp;這是她第一次上戰場。
&esp;&esp;她親自披甲作戰,衝鋒陷陣,率軍取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勝,於岐溝關大敗宋軍,斬首數萬,溺斃無算,繳獲盔甲輜重眾多。
&esp;&esp;大遼將士們歡呼雀躍,帶著滿滿的戰利品歸來,望著自家太后的目光更是如見神蹟。
&esp;&esp;當然,有人開心就有人難過。
&esp;&esp;比如趙宋那邊的高梁河車神趙光義,當他收到慘敗的戰報,心情自然是無比惡劣。
&esp;&esp;本來他打得一手好算盤,打算趁著遼景宗新喪,蕭綽新近臨朝聽政,局勢未穩,來個趁虛而入。
&esp;&esp;雖然他被遼景宗打得高梁河潰退千里,駕駛驢車一路飛奔,但蕭綽一介女流,遼聖宗區區幼主,拿捏二人還不是手到擒來?
&esp;&esp;趙光義覺得自己又行了!
&esp;&esp;然而他萬萬沒想到,世上就是有蕭綽這樣一種人,才華橫溢,什麼都擅長。
&esp;&esp;她是大遼振翅九天的鳳凰,若高居明堂,就註定要翻雲覆雨,掌斷生殺;若征戰沙場,也一定會所向披靡,縱橫萬里。
&esp;&esp;岐溝關大捷只是一個開端,在未來的歲月中,趙光義將以血的代價,深深記住蕭綽這個名字,並且畏之如虎。
&esp;&esp;天幕降世之後,蕭綽立即召集遼聖宗、韓德讓、耶律休哥等人商議此事:“各位以為如何?”
&esp;&esp;在這種場合,遼聖宗小少年一般很謙虛,直接進入了學習狀態,安安靜靜地坐在他的位置上,拿出小本子,開始記錄大佬們的發言。
&esp;&esp;耶律休哥望著天幕,神色中沁滿冷意:“趙宋覆滅也值得救援?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