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出來之後,眾人重見天日,都長出了一口氣,終於得以再一次看到天幕。
&esp;&esp;斷網這麼久可真難熬啊(嘆氣 jpg)
&esp;&esp;因為訊息太多了,大家都是有一搭沒一搭地隨意衝浪,順帶關注了一下其他參賽者的進展,發現最富有看點的除了霍去病和小老虎那邊,就是正在長安城搞事的苻堅了。
&esp;&esp;那一日,苻堅拉攏元人大將阿術上了他的賊船,本想著自己手握四十萬大軍,便是就此殺入京城逼宮政變,也是綽綽有餘。
&esp;&esp;結果到了軍營一看,好傢伙,這四十萬裡面,有三十多萬都是新徵收過來的民兵,對上忽必烈的精銳怯薛軍壓根就是不堪一擊。
&esp;&esp;苻堅並不打算就這樣去送死,籌謀一番,當即回了長安封地,只留萬餘精兵日夜兼訓,俱為披甲銳士,能征善戰。
&esp;&esp;餘下數目巨大的民兵皆是發放農具器物,令就地屯田開墾,迴歸農時,較有文化的一部則在長安一帶建設學校,推崇經筵,公開授課。
&esp;&esp;眾人當然歡悅,由是共樂推戴,歸心於太子。是歲得谷收萬斛,四圍豐稔,長安周圍百餘里本為陵谷荒土,也被他徹底開發了一遍,綠園成蔭。
&esp;&esp;忽必烈耳目眾多,散落民間,見他如此大動作,自是連夜上達天聽,引發忽必烈心頭對太子的猜忌愈演愈烈,終至忍無可忍。
&esp;&esp;一番羽檄飛書裹挾無限殺機,一路翻山越嶺,來到了長安城苻堅案頭,措辭嚴厲如刀,傳下帝令隱晦逼他速死。
&esp;&esp;苻堅:?
&esp;&esp;狗皇帝這是把他當成傻子嗎?
&esp;&esp;若是本來的太子真金,指不定還真因為父皇的猜忌就這麼一抹脖子,鬱鬱而終了。
&esp;&esp;但他是誰啊,他是大秦天王,千古一帝好吧,忽必烈既然選擇要跟他撕破臉,他也不想再扮演什麼父慈子孝的戲碼,直接反了便是!
&esp;&esp;關中地區就是他的基本盤,雖然已經建設得不錯了,但要想以區區一地抗衡舉國,還是絕無可能的。
&esp;&esp;苻堅雖然軍事能力薄弱,在自己位面能一統北方,全靠王景略帶飛,但論起政治操作,縱觀整個魏晉南北朝也是絕對的第一流。
&esp;&esp;考慮到自己停留在副本的餘下時間不多了,自立已然來不及,他思忖再三,決定挑撥朝中各方勢力進行內鬥,就當是給新朝統治者開路了。
&esp;&esp;首當其衝的就是北方漢人世侯和蒙古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他們當然不是無條件死忠於蒙元,只不過為了保全家族富貴和地位不墮,才選擇為蒙古衝鋒陷陣,作馬前卒。
&esp;&esp;張世傑興起於東南沿海,又掀起了一輪全新的勢力洗牌。
&esp;&esp;世侯們有的聞風而動,極為積極地伸出了橄欖枝,更多的卻是按兵不動,神色高傲地靜觀其變。
&esp;&esp;反正在他們看來,江山姓張也好,姓孛兒只斤也罷,都得仰仗漢家世侯的力量,自己才是掌握有絕對主動權的一方。
&esp;&esp;張世傑區區一介賤民出身,就算成為天子,難道就敢跟他們翻臉了嗎?
&esp;&esp;對於苻堅來說,他本人並不是很在意最後登基掌控天下的是張世傑還是真金,他只想確保漢化改革能進行下去。
&esp;&esp;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拉一批、殺一批、打一批這些漢人世侯,將他們從與蒙古貴族怪異糾合的利益圈中剝離出來,來日要麼成為漢化主力軍,要麼就只能榮光墮落,徹底消失在滾滾洪流中。
&esp;&esp;再比如為寒士們開一個上升通道,在長安城外廣開求賢令,請四方豪傑入室手談,等等。
&esp;&esp;做完這一切之後,苻堅帶著自己的精兵北上,殺向了京城。
&esp;&esp;“他能成功嗎?”岳雲看到這裡,很好奇地問。
&esp;&esp;“顯然不行”,少年諸葛亮分析道,“他就是有意去送的,要是換做陛下或者嶽王,肯定能做到兩萬人取京師,當年北伐就是這麼多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