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忽必烈對八思巴十分信任,因為壓力巨大,所以將一線希望寄託在了超自然力量身上,尋求個精神寄託。
&esp;&esp;根據八思巴的建議,之前他派楊璉真迦去挖掘明朝帝王宗室墳墓,準備剖棺戮屍,毀盡其骨,與牛馬嘔洩等世間至為汙穢之物混合埋葬,以此來鎮壓大明王氣。
&esp;&esp;又有一系列騷操作。
&esp;&esp;什麼徵四十萬民夫出征;什麼公開買賣官爵只為籌集軍資;還有什麼為了防止大將擁兵自重起不臣之心,故而設定營地靈活用兵,不允許將領掌握私兵,導致許多大將不得不帶著完全不熟悉的新兵上戰場……
&esp;&esp;朝中的有識之士見他如此倒行逆施,人心必然生變,極力抨擊,甚至抬棺死諫,以頭觸柱,也沒換來忽必烈的半點回心轉意。
&esp;&esp;加上兵燹之餘,赤地千里,糧谷欠收,又出重稅,百姓什麼易子而食、觀音土、吃樹皮之類的都是常規操作,就這樣依然活不下去,餓殍遍野,伏屍千萬裡。
&esp;&esp;忽必烈不讓百姓吃飯,百姓自然要砸掉他的飯碗。
&esp;&esp;所以,張世傑旗幟一出,所過之處響應如潮,黎庶要麼揭竿而起蜂擁加入,要麼簞食壺漿爭相慰勞,讓他在起義之處迅速擴充實力。
&esp;&esp;一開始下場的只是百姓,到後來氣候已成,大勢已經站在了他那邊,眾多的世家貴族、袞袞諸公眼見有利可圖,紛紛明裡暗裡倒戈相向,果斷放棄了與蒙元政權共存亡,獻城獻土,只求來日論功行賞,在新朝搏一個開國元勳。
&esp;&esp;這些人小半本就是牆頭草,還有一大半全是為忽必烈所迫,特別是那些蒙元軍功貴族,幾度被忽必烈不懂軍事,一同胡亂指揮安排,派出去送死,一通微操遙控死得可難看了。
&esp;&esp;倒流時空的這個版本的忽必烈年紀輕輕,未經軍旅歷練,壓根不知道戰場風雲瞬息萬變,只知想當然地進行安排,一場場損兵折將,元帥戰死,也讓軍功貴族們懷恨在心,一有機會果然反了他。
&esp;&esp;天下百姓也是被忽必烈逼反的,假使他不四處胡亂用兵,頤養天時,休生養息,怎麼說也能撐久一點,哪裡至於才登基數年就兵敗如山,大廈將傾。
&esp;&esp;從如此意義上來說,張世傑如今在大都城下,不是一道給蒙元王朝一劍封喉的利劍,而是一張這個帝國百年間累累血債的判決書。
&esp;&esp;……
&esp;&esp;此刻,忽必烈登上大都的順承門,落日樓頭,旌旗招展,極目遠望。
&esp;&esp;城下漫山遍野盡是敵軍,長旆縱橫連雲,甲光浩瀚摧城,鋪排的劍戟如電光般縱橫席捲,轟然的進攻戰鼓迴響,森森然滿蔽長空。
&esp;&esp;放眼望去,至少有數十萬之眾。
&esp;&esp;而忽必烈這裡卻只有一城的數萬守軍,和寥寥一座孤城。
&esp;&esp;此刻,他心頭終於生出了一絲悔恨,倘若當初沒有和真金、阿里不哥火併,而是將張世傑的威脅放在首要之處,並肩禦敵,是否今日猶有反敗為勝之機?
&esp;&esp;但這樣的懊悔情緒也只是在心頭一掠而過,隨即背脊挺得筆直,一副傲慢而又冰冷堅定的姿態,像忽必烈這樣的人,縱然問題再大,但他的意志總是堅決如鐵,是一位真正的鐵血戰士。
&esp;&esp;而此刻。
&esp;&esp;城下圍城的眾人神色輕鬆,氣氛歡快,雖沒有當眾交頭接耳以免影響軍心,但那種不容置疑的愉悅和必勝信心還是一下子流露了出來。
&esp;&esp;笑死,我們這麼多武廟齊聚,攻打大都不就是走個過場?
&esp;&esp;別說忽必烈這個軍事菜鳥了,就是把全盛時期的「上帝之鞭」蒙哥放在這裡,他也贏不了啊。
&esp;&esp;當年被忽必烈逼走,如今正在西征攻打敘利亞,已經建立了自己國家的蒙哥:一臉懵逼 jpg
&esp;&esp;朕都已經退出紛爭不跟你們玩了,怎麼還cue朕?!
&esp;&esp;其中某些心思特別活躍的,比如小老虎,已經在計劃進入大都之後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