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出國門交流,當地領袖還以為這是要幫忙推廣本土宗教文化,紛紛喜上眉梢。
&esp;&esp;殊不知,陸秀夫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esp;&esp;如今,漢文化學校已經在每一個海外領土都建立起來了,並且正在以雨後春筍的趨勢飛快增長,大量的漢文和儒學教師正在被派往各地駐紮,飛入千家萬戶進行教學宣傳。
&esp;&esp;等再過了兩三代人,當漢文已經完全成為了當地第一通用語言的時候,屆時所有的宗教文獻都會全部改成漢文。既然使用了我們的語言,又豈能不尊崇我們的文化,世世代代打下我們的烙印呢。
&esp;&esp;此外,還有一批漢人衣冠、漢人建築、漢人藝術文化的傳頌者,從中原出發,前往了五洲四海。
&esp;&esp;從前是覺得科舉錄取名額太少,現在是名額擴充了幾十倍還嫌不夠用,帝國境內從南到北,何處不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搞建設,搞開發?
&esp;&esp;凡是有才者,都一視同仁,被分配到了最合適的職位。
&esp;&esp;就連身份比較敏感者,比如張珪,也在高中了北方狀元之後,自請前往中亞巴格達搞漢法推行,務必要讓整個中亞地區都施展開漢法,如今是搞得風生水起。
&esp;&esp;鄧剡作為禮部尚書,在一般時候只需要管理朝中禮儀就行,到了他這邊卻還加上了外交重任,特別是漢禮的海外推廣,每日都過得相當繁忙,恨不能把自己掰成幾瓣各自幹活,有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esp;&esp;陸秀夫見長期這樣下去不行,怕不是要給光薦折騰傻了,於是在六部之外單獨開了一個外交部,交給文天祥總領。
&esp;&esp;文天祥雖然之前從未接觸過外交事業,但彷彿天生就是幹這個的。
&esp;&esp;不僅很快就上手,如魚得水,以一種令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的速度學完了幾十門詰屈聱牙的外語。
&esp;&esp;而且在一次次的外交出使中,聲名遠播,從黑海沿岸至北冰洋海域,每一個地區的領袖都領教過他的威勢,甚至因為形象特佳而深受追捧。
&esp;&esp;所有人都認為,他就是一方飄揚在大宋國境上空,代表著泱泱大宋的旗幟。
&esp;&esp;真的會有人比他還好看,比他還更有風采麼?西方人完全不信。
&esp;&esp;天幕前,于謙靜靜地看著這一幕,直到淚盈於睫。
&esp;&esp;若無意外,此次副本一面,便是他今生今世與先生的最後一面,能夠見證先生這一生行至圓滿,也已經不負所望。
&esp;&esp;“多好啊”,他輕聲說,“恍若是一場夢。”
&esp;&esp;——是我曾千百次設想過,您若在太平盛世,無愧無憾地走過這一生,該是何種模樣。
&esp;&esp;後來,陸秀夫考慮到帝國幅員遼闊,為了方便傳遞命令和人員交流,開始修築道路,開闢航線互相連線,因此又額外開設了一個交通部。
&esp;&esp;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交通部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esp;&esp;入選者分為兩種,一是聰穎勤奮的技術人才,確保工程安全和順利展開,二是擅長攪弄風雲的商業人才,敏銳地看出應該在何地修路更利於國家形式和長遠發展。
&esp;&esp;交通部的尚書郭守敬,是一個透過科舉晉升的年輕官吏。
&esp;&esp;此君剛上任沒多久,就辦了一件大事,為了統一各地工程日期進度,居然修訂了遙遙領先整個世界好幾百年的最先進曆法《授時歷》,並且還在上面加了地中海等地的時差。
&esp;&esp;大宋境內居民直呼好用,沒兩年就全部改成了新曆,也因此大大促進了漢文深入萬家的進度。
&esp;&esp;還有詩文宗師謝枋得、繪畫大師鄭思肖、劍術冠絕天下的大高手謝翱、極擅長做生意的廬陵大富商張千載……每一個方面都有眾多人才湧現,熠熠如星。
&esp;&esp;……
&esp;&esp;這是最興旺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鼎盛治世。
&esp;&esp;嘉平二十三年,天子生辰,萬國來朝,不少外駐人員也都趁此機會回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