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四王“看不對眼”,林如海的太爺爺鬱鬱而終時不到五十歲。林家自林大儒起就是一脈單傳。他太爺爺也只有他爺爺一根獨苗。他爺爺雖然妻妾不少,除了林如海他奶奶只生了林如海他爹一個嫡子之外,其餘妾室均無所出。為了香火的延續,林家兒子都是十餘歲就早早訂親,待女方一及笄就娶回家中。所以林如海的爹也是早早娶妻,但努力了十幾年最終也只得了林如海一個嫡子,另外三個妾室一無所出。
除了子嗣單薄,短命也成為林家另一個打不破的“魔咒”。林如海的爺爺不到五十就駕鶴西遊了,他爹更是40歲出頭就撒手人寰,同時爵位也沒了。
但林如海自小聰明絕頂,是姑蘇一帶有名的神童,十二歲就過五關斬六將成了秀才,還是案首。他爹遵照家族的習慣,立即開始為兒子物色妻子的人選。因與賈家關係親密,且賈府又是國公的門弟,結交的人也多,所以林如海他爹就求他賈叔幫助在京中物色合適人選。
此時年過六旬的賈代善還是當家人。大宇朝經過近百年的承平歲月,文臣漸漸開始壓過武將,且帝王打壓武將之心已日漸明顯,賈代善便想讓兒孫走文臣的路子,無奈家中二子都不是讀書那塊料。
老大賈赦武力值還湊和,為人處事也相當得他心,但讀書就沒眼看了。老二賈政看起來是極喜讀書,可是隻會讀死書,腦子也不大靈光;啃了二十年來年的書本,勉勉強強吊榜尾中了個秀才——賈代善冷眼看了幾年,心說“這孩子估計考死了也考不上舉人。罷了,等我臨終時上一本,請皇上給他賜個小官混日子吧。”
另有四女也只有“老來”得的嫡女賈敏小小年紀就看出了不凡,不僅姿容出色,言談舉止更是不俗。賈代善特意請了專人教授課業,先生曾不無感嘆地對他說“這要是個公子,何愁賈家不出個狀元?”賈代善一聽:“女兒成不了狀元,可以嫁個狀元啊!”
因兩家幾代人的深交,賈代善一直視林如海的爹如自家子侄一般,關照有加。聽到林如海他爹要找兒媳婦,賈代善一看林如海十二歲就是案首,女兒賈敏正好十歲,當即就想聯姻。同朝為官,兩家人多年來又一直是鐵桿盟友,往來不斷,故兩個孩子雙方也是見過的。老賈和夫人一商量,夫人賈史氏對林家也是知根知底,對林如海十分滿意。卻顧慮林家子嗣單薄、身子骨不硬實,有些猶豫。
賈代善便說:“若是海兒真有什麼大毛病,他爹不能不說就求我幫著相看女方吧?等訂了親,咱們先求皇上找個太醫過去看看,若真有些許不妥,海兒年紀尚小,憑咱們倆家的實力啥體弱養不好啊?”史氏一想也對,便同意了。
賈代善親自上門與林如海他爹一說,他爹自然答應。其實他爹也知道兩家的小兒女各方面都很相配。只是賈家是國公,門第高,又是武將;而林家一直走的清流路線,屬於文臣集團,怕賈家不同意也沒敢主動提。現在賈代善先提了,他自是歡喜。回家與夫人一說,夫人一想到賈敏的容貌和舉止言談哪有不允的,兩家便口頭訂下了親事。
之後不久,林父生了一次小病,賈代善立即親自找了太醫過府探病,看完林父的病又借勢說給林母與如海都請個平安脈。太醫把完脈當然說是無事,私下裡對賈代善說林如海只是身子骨比常人稍弱,其他無大病,好好調養幾年應當無礙。賈代善一聽大喜,當即交換了庚帖,訂下了這門親事。
林父說好等賈敏及笄之後便上門迎娶,不曾想天不遂人願。
先是不到一年,賈代善因舊傷復發醫治無效,臨終前上了一本為小兒子求官。皇帝體恤老臣,親賜賈政一個六品主事;但卻連降幾等爵位後只給了賈赦一個一等將軍的爵位。榮府之人無聲無息地接受了這個爵位——箇中緣由一言難盡。
賈代善過世本來對林賈兩家的嫁娶影響不大,賈敏及笄時也是出了孝期的。令人未曾料到的是,林如海十五歲時林父也一病不起,最終沒熬過去。如此,林如海扶棺回了姑蘇老家並守孝三年。好在林如海此時也不到十五歲,再等幾年也不晚。他與母親從此就呆在了姑蘇老家,兩家約好等林如海參加完會試後中了舉再迎娶賈敏。
只是孝期的清湯寡水讓林如海本來已養回來的身子骨又弱了。一邊守孝一邊溫書的林如海出了孝期後就返京參加會試了。“復了三年課”的他應對考試是信手拈來,可會試讓他的身體素質雪上加霜,強撐了九天,一出考場就昏了過去。林家下人手忙腳亂將他抬回京城中的林家宅子內,又去賈府求助找了太醫給看病,左不過是考試太辛苦傷了元神等等。賈母忙派人送了不少上好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