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寧看了看那面小銅鏡,然後又看了看兩人,“郭哥,王哥,不是我看不起你們啊,你們來了多久了,居然連玻璃也沒搞出來?”
“你個小丫頭,你以為玻璃水泥什麼的是小孩子玩具?說搞就搞?你也沒看過我們那個時代的穿越小說啊,怎麼也成腦殘了?別說我們倆個都是文科生,不懂理科這些東西。就是懂,或者手裡有現成的配方,那也需要原材料、場地、人工、裝置,我們一僧一道有這個能力嗎?再說沒事去搞那個幹嘛,我們也沒想到去改變現在的社會,主要精力都放在靈魂回家上了。”
下得山來暮色已降臨。三人在山腳下找了個農家,只說要去娘娘廟祈福天色晚了借宿一夜。當地百姓對出家的道士和僧人都很有好感,二話沒說就同意了,還免費招待了他們一頓素食。
第二天一大早,三人謝過農家便去了娘娘廟。當看到娘娘廟後面那地勢時,郭松軍大喜:“古人的智慧真讓人敬服。你們看這裡後面就是大山,咱們只要借這山勢蓋這太虛幻境即可。將此處原來留下來的廢墟清理出來做地基,倒不用像過去那樣蓋那麼多殿了,具體的回頭再商量。建好之後,王老道只需圍著這一片建一個陣法,誰能看到隱在其中的殿宇?太妙了!”
三人看完地形便離開到路邊等候。每看到遠處過來一輛馬車,郭、王二人隱在一邊。高一寧口稱“無量天尊”上前詢問。很快遇到一輛去李小枝家附近的馬車,看高一寧一個小道童要搭車,痛快地讓人上了車,郭、王二人也隱身上了車。車老闆感覺到車子的突然加重,很是狐疑地看了高一寧一眼,心道:這個小道童看起來挺瘦,如何會將車壓得沉了一下?又見高一寧低頭口中唸唸有詞,也沒再多問。
等到了李小枝家的那個鎮外,找了個小樹林,高一寧將道袍脫下,讓王永利給她恢復了原貌,獨自一人自行“回了家”。到了李小枝家門口,看看四下裡沒什麼人,便拿出鑰匙開了門。不過才離開兩三天,屋內一切照舊。一盞茶後,高一寧將院門開啟,片刻之後兒只見郭、王二人已坐在堂屋。
王永利摸摸肚子:“太餓了。小高,你隨便做點兒什麼咱們先吃飯,吃完了再商量其他的事。”
高一寧很不好意思:“我不會做這裡的飯,連柴火都不會燒。”
“呵,看來前世你也是啥也不會幹啊。行了,你出去買點米和菜,我們倆來做。”郭松軍笑了笑。
“米應該還有,我去買點兒菜回來。你倆不吃肉吧?”
“我倆又不是真的和尚道士。在道觀裡不得不吃素,出門可就不管這些了。你只管買些魚肉回來,看郭哥給你露一手。我先把米飯做上。王老道,你去院子裡弄些柴火過來。”
“郭哥真行啊,啥都會!”“來了幾十年了,看也看會了。快去買菜吧。”最怕做飯的高一寧大大鬆了一口氣,笑著去買菜了。
吃完飯後,三人坐在一起商量著設計圖的事兒。
“紅樓一書中關於太虛幻境的描寫非常粗線條,只給出了一個題著‘太虛幻境’的石牌坊,然後就說裡面只見‘朱欄白石,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也就等於具體是什麼樣的建築一點全無,主要突顯神密和虛幻。不過曾有紅學家考證出這個地方應該暗指北海公園的五龍亭。我曾經專門去過兩次五龍亭,詳細瞭解了那裡的設定和佈局。五龍亭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被稱為太素殿,原是帝后嬪妃們賞湖光山色的地方,我估計這會兒應該還在。後世是直到清順治八年才被拆除,改建為五座亭子,稱為五龍亭。
咱們就借用這五龍亭,現在的人誰都沒見過,真讓人看見或發現了也只會認為是仙鏡。五龍亭伸入水中,由五間亭子組成,五亭俱為方形,前後錯落佈置。玉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杆相連呈S形,如同巨龍,故稱龍亭。五亭皆為綠琉璃瓦頂,黃瓦剪邊,簷下樑枋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龍澤、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單孔石橋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簷下各懸華帶匾一方。咱們就仿這三個亭來建。再把後山的山泉引下來一股,就有水了。殿內的房屋可以這樣設計……”
郭松軍邊說邊畫圖,慢慢幾座恢宏大氣的建築就出現在紙上。
“郭哥,別的我不管,必須要有一座殿裡設計成未來大學校園宿舍的樣子。我居住的主殿的名字我自己取,就叫南三舍——我上大學時就住在南三舍。別的你們隨意。”高一寧先把自己的要求說了。
“行,沒問題。建好後估計也就你長住,王老道大部分時間還得回玄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