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章 三皇的爭議

高一寧也點頭到:“這個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伏羲孕育華夏人類的傳說我也知道。那麼盤古或是伏羲誰是華夏文明的亞當?”

“不,不,他們都不是。女媧摶土造人可能是上古資訊不暢導致的誤傳,她不用那麼費勁的造人,一會兒我再和你說。而盤古是後人新增的,上古神話根本沒有此人。至於伏羲就更可笑了,他是搭女媧的順風車出名的,他在華夏上古諸神中根本排不上號,更別說和女媧並列還是什麼兄妹夫妻了。”

“啊?沒有盤古,伏羲也不上古諸神?快說說你的發現。”高一寧求知若渴。

“山海經是五帝時期的上古之事。‘帝’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夏朝,夏朝的君主在位時稱‘後’,去世以後稱‘帝’。至於‘皇’出現得更晚,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百家爭鳴,賢者們將更多的上古始祖賦予皇的地位。所以後世人們統稱的三皇五帝是極為不準確的,《山海經》一書中通篇沒有提過三皇,帝也不止五個,因為帝是古代部落首領的統稱,所以有很多個。而且帝應該排在皇之前,但後人堅持用三皇五帝來代稱遠古先賢,那我們也就姑且這樣說。

所謂三皇,只是在有資格稱為皇的眾多始祖中挑選其中三個高人氣的出來罷了,令其成為後代的榜樣世代傳頌。

三皇最早的說法見於《莊子》: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沒錯,什麼伏羲神農一個也沒有。發明造屋、生火、生產工具的三位無名老祖就是莊子定義的三皇。這三個人代表第一個造屋的人叫有巢氏,第一個生火的人叫燧人氏,第一個製造工具的人叫知生氏。莊子沒有儒家那麼多的政治目的,他直接選了最樸質的三個列為三大最尊之皇。”

伏羲氏《莊子》也有提及,也就有個名字,主攻小發明小改革的,與很多上古始祖放在一起提及,地位很低。《山海經》、戰國以前的考古文物中、春秋戰國以前的典籍、包括《天問》都沒有提到伏羲。孔子曾提到過此人,也只說是一個王,之後戰國中後期才陸續出現他的傳說,有叫庖犧,有叫包犧,有叫風犧,有叫伏戲……名字不固定。

如此看來,伏羲這個人肯定是存在的,亙古之時的某位始祖。只不過這位始祖的功績在數以百計的始祖中不一定能排得上前五十。最早的伏羲別說做三皇之首了,第三十皇都不一定有他。直到西漢,獨尊儒術後伏羲的名字才被確定,傳說中的細節慢慢豐富起來。司馬遷在《史記 五帝本紀》開篇,將伏羲、炎帝和黃帝列為三皇?。

司馬遷的節操真不是隨便說說的,雖然將伏羲放在了三皇之首,但他認為伏羲的記載不真實,沒有采用,只提到一句: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給了風水先生鼻祖的地位。隨著儒家學說徹底成為主流後,伏羲才水漲船高,被劉歆推到了最高峰:“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劉向劉歆父子編撰了很多古籍,是有功的,但其目的性和儒家傾向性太重了,也讓很多古籍走了樣兒。

我們還是說回女媧。《山海經》中提到的女媧只有一句話:“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而關於女媧的定義和描述則沒有,要麼就是被劉向的兒子劉歆修書時刪掉了;要麼就是上古時期人們對女媧的認知和傳說家喻戶曉,就像現在人對秦始皇的瞭解一樣,根本不用解釋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一樣,不需要再說明女媧是華夏人類之母。也就是說,女媧是早在堯舜禹時期便是人們眼中耳熟能詳的大神級別存在。

史學界公認最早描述女媧的是西周時期的《史籀篇》,雖然這本書本身不存在了,但它的內容化在了很多後來的其他書中被引用。‘媧’這個字有籀文,意思為‘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注意,從古至周朝,她都是化生萬物的神。不只是造人,是造萬物的大能。

女媧造人的傳說,據現有文獻資料考證,其最早出現於宋朝,但這一說法極有可能純粹是宋人的憑空臆想罷了。然而,與之相比,煉石補天的傳說則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此傳說最早源自西漢時期的典籍《淮南子》,而這部著作又是基於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老傳說所編纂而成。

有關女媧的記載豐富多彩且充滿神秘色彩。其中提到她一日能夠變化七十次,擁有著人面蛇身的奇異形象,並且還發明瞭笙簧、瑟以及壎等樂器。這裡所說的“一日七十化”,意味著她每一天都會不斷地衍生演化出各種各樣的事物來。實際上,這種說法與西周時期的“化萬物”觀念相互呼應,再結合《山海經》中的相關描述,也表達了同樣的含義——女媧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