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在搞總結,勝利者也沒閒著。
建武帝在延處理完撫卹、賞賜、封官諸事之後,立即與武將們開始覆盤這場不大不小的戰爭:揚長避短,以利再戰。經過嚴肅認真的分析總結,形成會議紀要如下:一、我方勝在火器先進,要想保持優勢,必須加大火器的研發力度,力爭讓每一個部隊都配上一個火槍隊。二、敵方的優勢是馬快人壯,單兵作戰能力超過我方。我軍務必擴充騎兵,同時開展大練兵提升兵員戰鬥素質。三、有一個漠西蒙古,就不排除有第二個第三個。此次西寧王吃的敗仗固然有重騎兵突然出現的原因,但情報工作不到位,對周邊諸國的發展和動態掌握不夠,更何況尚有諸多小國虎視眈眈,必須立即監視起來,知己知彼。
拿著這份總結報告,建武帝立幾道聖旨下去,朝堂上下全都動了起來。
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一下大宇朝的軍力配置問題。
大宇建國初期,軍隊的配置在延續前朝(也就是大明朝)的兵制基礎上進行了改革。
前朝軍隊分為京軍和地方軍兩大部分。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京軍有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千營主巡哨,神機營掌火器,戰時扈駕隨徵。此外,尚有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錦衣衛和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12衛軍,
地方軍包括衛軍、邊兵和民兵。衛軍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 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史稱“九邊”。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
前朝鼎盛時期京軍多達72衛,地方軍多達329衛。一衛有5600人,下設5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有1120人,下設10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有112人。百戶所進一步分為兩個總旗和十個小旗,總旗轄50人,小旗轄10人。這麼一算下來,前朝最狠的時候總兵力高達280萬人。且火力配置也是無可匹敵的,僅神機營5000人計程車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1000挺,鳥槍200支以及大炮20門。這樣的軍事實力卻在前朝中後期幾位皇帝的不懈作死下一洩千里。尤其是衛所軍基本成為各地總兵的私人軍隊,吃空餉、喝兵血便大行其道,腐爛不堪。在與滿清對決的薩爾滸戰役中勉強才湊到12萬人,被努爾哈赤率部5天就幹掉了5萬餘人,戰力之差慘不忍睹。
殷鑑不遠。前朝的軍隊配置本身沒有問題,甚至說相當先進,要考慮的則是管理和用人的問題。大宇朝的軍隊配置也以衛所製為主,分京軍和地方軍。京軍自然是由皇帝獨攬大權,主要軍事指揮官的任命均由皇帝一人下令;地方軍則按地域分別劃分給四王統領(這也是當初林如海的太爺爺強烈反對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是四王只有戰時帶兵出征的權力,主要將領的任命以及一切其他權力均歸皇帝,且四王的府邸與家眷均在京城。為了壓縮四王的權力空間,也為了防止軍隊人數過多導致開銷過大,太祖給京軍設立了80衛近五十萬人,分由八公統領;地方軍則設立了108衛,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屬四王管理。
到了建武朝,總兵力控制在一百萬人以內。建武帝的思維還是很超前的,他敏銳地感覺到,火器一旦大規模裝備軍隊,兵力還可以壓縮,不過這是以後的事了。火器大規模打造還得一步步來,當務之急是給軍隊多配戰馬,訓練騎兵,否則一旦下次再遇大規模騎兵對戰,吃大虧必不可免。
建武帝大手一揮,下令戶部儘快撥款。看著白嘩嘩的銀子被搬走,戶部尚書心疼的直抽抽。
這邊建武帝在厲兵秣馬,那邊漠西王的“買槍大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此時的羅剎國還是彼得一世當家。這位鐵腕大帝剛剛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艾倫希爾德艦隊,按照真實的歷史,他本該緊接著就派遠征軍侵略準噶爾地區,但在這個時空裡,大宇朝橫空出世已經改寫了歷史。面對正處於上升期的大宇朝,任彼得一世如何覬覦鄰居,都沒敢有大動作。聽本國商人說漠西託因要買槍,正好可以先替他試試深淺。
羅剎國也有遂發槍,但不是他們自己研發的,因為他們的步槍技術太落後。他們的槍主要是靠從西方多個國家半買半搶(此前彼得一世率軍攻打瑞典和芬蘭),導致口徑極不統一,作戰效果也與預期相差太遠。正好把這些淘汰下來或是打不響的槍支全數賣給託因,然後再去搞好槍。
託因的遂發槍部隊很快壯大起來,他的信心跟著膨脹起來。一邊讓部隊加大訓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