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鎮國侯林燁全家183人全部下獄。這次受牽連的朝臣五品以上官員有36人。二品兩人、三品五人、四品十一人、其餘都是五品官員!其中包括京城九門提督。宮廷護衛指揮使欒羽!兵部尚書也在其列。麗妃林妙兒被打入冷宮!
被株連的犯官家屬多達兩萬多人!聽到朝廷的通報我非常震驚!
太上皇又不用派人核實一下?不用讓庸兒自己解決吧?他如果這點事都解決不了,朕百年以後江山他也會弄丟的。
林燁是朕親手提拔上來的?朕走的時候並沒有讓這些老臣交出兵權,造成今天的殺身之禍!
林燁有沒有自陳述?他要求見太上皇您!告訴他不必了。
告訴皇帝對那些不服管教的驕兵悍將,讓其交出兵權,良田美宅頤養天年!拒不配合者滅!
朕雖已退位,然聽聞此事心中難安。這朝堂風雲變幻,莫不是新帝欲藉此立威?但如此大動干戈,恐傷根基。朕決定暗中差人去查探一番。
數日後,探子回報,原來新帝庸兒並非無端生事。林燁一族仗著昔日功勞,在地方橫行霸道,兼併土地,民怨沸騰。其他涉案官員亦多有結黨營私之舉。新帝本想徐徐圖之,奈何林妙兒妄圖干預朝政,竟謀劃謀害太子,事情敗露才引發這場大禍。
朕聽後長嘆一聲,看來是朕錯怪庸兒了。朕深知這天下初定不易,如今朝堂腐敗之風漸起,必須嚴厲整肅。只是那兩萬多家屬,若皆重罰,必失民心。朕於是修書一封給庸兒,勸他區分首惡與脅從。首惡嚴懲以正國法,脅從者從輕發落,或流放或罰勞役即可,還應安撫百姓,減免賦稅,以固國本。庸兒接信後依言行事,朝堂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陛下太上皇又來信了?快拿來我看看!
吾兒維父把皇位傳位與你,就是讓你自己處理好朝政?你在位也已經二十多年了?對於我留下來的老臣,有過的一律嚴辦!朝臣一旦形成黨爭,就會尾大不掉!這次事件兵部居然參與,讓朕很震驚!你要用雷霆手段掌控軍隊,對於有皇子參與的絕不能手軟?
要記住擁護你的和反對你的?權力絕不能超過皇權!只要吾兒能穩住朝堂,朕說過不回中原就不會失信吾兒!姬庸看完太上皇的信撲通跪倒說道。
父皇兒臣諄諄教誨!
姬庸站起身來,眼神堅定。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既然太上皇信任他,他便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績。
此後,姬庸每日勤勉於政務之中,親自選拔清正廉潔之士入朝為官。他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對各級官員嚴密監督,以防再有結黨營私之事發生。
同時,針對軍隊方面,他按照太上皇的教導,將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裁汰冗員,提升士兵待遇,使得軍心向他。
在對待民生上,他不僅減免賦稅,還大興水利工程,開墾荒地,百姓生活漸漸富足起來。
幾年之後,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姬庸站在皇宮高處俯瞰著這片大地,心中感慨萬千。曾經那場驚心動魄的朝堂動盪彷彿還在眼前,卻也成為他成長路上的重要一課。他深知唯有不斷自省、勵精圖治,才能不負先皇期望,保得這萬里江山長治久安。
然而,平靜之下仍有暗湧。一日,姬庸收到密報,邊境有異動,鄰國似有大軍集結。姬庸深知,繁榮來之不易,決不可讓戰火毀了這一切。他召叢集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出兵先發制人,有人建議加固邊防靜觀其變。姬庸權衡利弊後,決定一方面派遣得力將領率領精兵前往邊境加強防禦,另一方面派使者前去鄰國探尋意圖。使者帶回訊息,原來是鄰國新王上位,國內矛盾重重,企圖透過對外戰爭轉移視線。姬庸明白,戰端一開,受苦的終究是兩國百姓。於是他再次派出使者,攜帶大量物資,表示願與鄰國通商互市,共同發展。鄰國新王考慮再三,最終接受提議。姬庸又藉機提出雙方可以互相交流文化技藝,促進彼此瞭解。經過此次事件,姬庸更加意識到和平發展的重要性。他加大力度發展商業貿易,鼓勵民間文化交流。在他的治理下,國家愈發強盛,周邊各國紛紛前來朝拜學習,姬庸的名字也被載入史冊,成為一代明君典範。
太上皇這熊國老是搞小動作,窮兵黷武!他用管他?我們現在要積聚力量,收拾他早晚的事?
你派人去朝廷看看,蒸汽機研究的咋樣了?
今年的雪不算大,百姓好過了!咱們也收拾收準備過年?
新年剛過不久,姬庸得到訊息,蒸汽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意味著生產力將會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