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一群人就浩浩蕩蕩地出發前往了地壇。
從南鑼鼓巷到地壇還是不遠的,也就兩公里路左右,半個小時就走到了。
地壇不愧是個好地方,那一棵棵參天古樹矗立在那,古柏森森,綠草茵茵,地壇古就曾有過“崇墉柏帶青霜氣”之譽,更顯得古樸典雅、優美寧靜。
據說光光古樹都有176棵,什麼叫古樹,那都是超過三百年的大樹!
要不是怕讀者罵自己,何雨柱都覺得他可以轉移一棵棗樹進空間裡,那就絕對不愁沒有棗吃了,那棗樹是真的大!
進了地壇後,大家就兵分兩路,一路吳嬸她們直奔地上的野菜而去,另一路自然是跟著何雨柱去欣賞美景去了。
什麼挖野菜,沒空!
方澤壇建築群有內外兩重方形壝牆,外壝牆邊長133米,內壝牆邊長86米。
壝牆四周正中均建有欞星門,北面三座,其餘均一座。壝牆內正中為方澤壇。
下層東側設兩座從祀五嶽、五鎮、五陵山的石座,刻以山形花紋;西側設兩座從祀四海、四瀆的石座,刻以水形花紋,石座上各鑿有四個水槽。
壇四周按照《周禮》中“夏至日祭地祗於澤中方丘”的說法,環繞祭祀時注水用的澤渠,方澤壇也以此名之。
渠西南有白石龍頭,祭前由暗溝從方澤壇西側的神庫院的井亭引水注入澤中,深以龍口為度。
何雨柱現在有點後悔沒帶個相機過來了!這一座座好看的建築,還有古樹,好歹要和獨臂將軍柏、大將軍柏、老將軍柏,這三棵將軍柏合個影才行啊,打卡勝地都被自己錯過了。
可惜,可惜,真可惜!
“師父,咱們進方澤壇裡面看看吧!”韓春明建議道。
“行,走著。”
何雨柱自然不會拒絕,畢竟地壇公園裡最重要的就是方澤壇。
方澤壇,俗稱拜壇或拜臺,北向,平面正方形,二層,上層高128米,邊長2028米,下層高125米,邊長3584米,上下兩層各八級臺階。
壇面墁正方形白色石塊。上層壇面的中心是用36塊邊長106米的正方形艾葉青石鋪墁成縱橫各六塊的方形平面。
其四周又劃分為八個區,每區以64塊(8乘8)邊長82厘米的正方形艾葉青石鋪墁成每邊為八塊的正方形。
下層又分為16個區(2乘8),每區同樣以64塊(8乘8)方艾葉青石鋪墁成每邊為八塊的正方形。
上下兩層壇臺臺階均為八級,下層臺階寬38米,上層臺階寬34米,均為青白石所制。
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這些東西的研究能力,簡直有點巧奪天工的意思。
看完了方澤壇,一行人又去了皇祗室和齋宮,再然後就是神庫、宰牲亭、鐘樓、神馬殿。
等何雨柱他們逛完整個地壇,時間都過去三個小時了。
要不是雨水和丫丫找過來,他們還想再細看細看。
等眾人匯合,王玉瑩她們已經挖了滿滿的一籃野菜了。
何雨柱接過王玉瑩的菜籃子,替她理了理髮絲。
“柱子哥,希兒我來抱吧。”王玉瑩紅著臉說道。
“不用,她睡著了,我抱著就行。”何雨柱笑著拒絕了。
何妍希跟著何雨柱看了半天的地壇建築,早就困了,幾乎被何雨柱抱了一路。
“媽,我也困了。”小偉來到花嬸邊上,昂著頭,張開雙手,說道。
“一邊待著去,你媽我哪有力氣抱你,也不看看自己幾歲了!好意思讓媽抱啊!”
花嬸直接無情地拒絕了。
“哼!不抱就不抱,以後我也不抱你!”小偉賭氣道。
惹得眾人捂嘴偷笑。
何雨柱笑著說:“快回去吧,今天中午,大家在我那吃,這些野菜能做出不少好菜呢。”
“哦~又可以去柱子哥家吃飯咯!”小偉立馬興奮地喊道。
“這孩子!”花嬸尷尬地看著跑到前面的小偉。
隨後,眾人便往回走。在路上,何雨柱琢磨著怎麼做這些野菜才最可口,腦海裡浮現了不少野菜的吃法。
回到家後,眾人就開始在水井邊清洗野菜,順便把野菜進行分類。
何雨柱先把何妍希輕輕地放到床上,沒叫醒她。
然後就一頭扎進廚房忙碌起來。
他將野菜進行焯水,有的可以涼拌,清脆爽口;有的可以做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