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7章 五省

明廷任命盧象升為五省軍務總理時,滿心指望能透過東西夾剿的策略,迅速平定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

為了儘快達成這一目標,朝廷立下了六個月內“完局”的嚴苛限令。

在當時的明朝統治者看來,憑藉朝廷的兵力和盧象升的軍事才能,剿滅這些“草寇”應是輕而易舉之事。

盧象升,這位備受朝廷倚重的將領,在接到任命後,深感責任重大。

他深知此次任務的艱鉅,但仍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他迅速著手組建軍事班子,與麾下將領們日夜商討作戰計劃,試圖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圍剿策略。

在他心中,平定農民起義不僅是為了朝廷的安穩,更是為了天下百姓能重歸太平。

然而,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到崇禎九年春,六個月的限期即將過完,現實卻給了明廷沉重的一擊。

農民起義雖然在與官軍的對抗中遭到了一些挫折,但從整體形勢來看,雙方依舊互有勝負。

官軍在漫長的征途中疲於奔命,他們穿梭於各個戰場,常常是剛剛結束一場戰鬥,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地點。

士兵們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對這場看不到盡頭的戰爭感到迷茫和厭倦。

而農民起義軍卻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方興未艾。

他們憑藉著對土地的熟悉和百姓的支援,靈活地與官軍周旋。

在一些地區,起義軍成功地突破了官軍的圍剿,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另一些地方,雖然遭受了損失,但他們很快便能重新集結力量,繼續戰鬥。

看到這樣的局面,朱由檢這位明朝的皇帝,不禁焦急萬分。

他坐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裡,看著各地傳來的軍情奏報,心中的怒火越燒越旺。

他原本以為,這場農民起義不過是一場小小的叛亂,很快便能被平定。

然而,現實卻讓他大失所望。他意識到,若不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明朝的統治將岌岌可危。

於是,朱由檢先後釋出了加緊剿殺和招撫“脅從”的詔令,企圖雙管齊下,一舉撲滅農民起義的火焰。

在他看來,剿殺可以消滅起義軍的有生力量,而招撫則能分化他們的陣營,從內部瓦解起義軍。這看似完美的策略,卻在實際執行中遭遇了重重困難。

三月,朱由檢滿臉怒容,對著兵部官員大聲“諭兵部:勒總理盧象升及河南、陝西、鄖陽各巡撫剋期剿寇軍令狀”。

他的聲音在宮殿中迴盪,充滿了威嚴和壓迫感。

他對任事諸臣施加了巨大的壓力,暗示如果不能按期平“寇”,將難逃朝廷大法的嚴懲。

在他的心中,這些大臣們肩負著挽救明朝統治的重任,若不能完成任務,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盧象升接到軍令狀後,心中倍感壓力。他深知,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考驗,更是關乎明朝命運的關鍵時刻。

他看著手中的軍令狀,眼神堅定,暗暗發誓,一定要竭盡全力完成任務。

然而,他也清楚,僅憑現有的兵力和資源,想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徹底剿滅起義軍,談何容易。

五月,朱由檢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凝重,故作悲憫地頒佈了那道“大赦山陝脅從群盜”的詔書。他的聲音在朝堂之上悠悠傳開,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皇權威嚴:

朕承天命君臨天下,心懷蒼生,眷顧萬民。每念及我大明百姓,皆為朕之赤子,本應安居樂業,共享太平。

怎奈官場貪腐成風,官吏狡黠弄權,又逢連年災荒,致使百姓飢寒交迫,無奈之下,誤入歧途。

起初不過一二懵懂之人,卻因種種逼迫,使得脅從者日益增多。多年來,無數無辜百姓慘遭殺戮,朕痛心疾首,輾轉難眠,時刻為此憂慮不安。

今朕特頒此赦書,派遣官員快馬奔赴各地,傳令各巡撫、巡按,務必將此赦令昭告天下,依循當地風俗,曉諭民眾。

但凡有悔悟罪行、誠心投誠、棄暗投明者,皆視為朕救回之難民。

相關官員需逐一詳細查明其籍貫,若為本地人士,便編入保甲,加以妥善管理;

若來自外省,便分別派人護送其歸鄉。他們原本的田產家業,應盡數歸還,朝廷還當從多方面給予撫卹關懷,讓他們能重享安寧的市井生活,徹底消除反叛之心。

但朕亦有言在先,若仍有冥頑不靈、堅持作惡、屢教不改者,他們既然自絕於生路,